□记者 徐敏
老码头变身“城市阳台”,防汛堤升级成“滨江大道”,候船大厅重现“江南民居”……由上海建工(浙江)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上海崇明环岛景观道一期(八一路-西门路西侧)工程日前完工。作为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配套建设项目,这一花博会的“水上门户”全新亮相长江口。
“城市阳台”串联起“滨江大道”
在巩固提升原本防汛功能的基础上,建设集生态、景观、慢行交通、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环岛景观道,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的一项重大工程。这条崇明版的“滨江大道”总长约220公里,将根据不同区段情况设计不同的道路沿线景观。其中,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一期项目位于崇明岛南部,基本沿现状大堤走行,东起老滧港,向西经明珠湖,向北接规划中的新北沿公路,全长约44.5公里。此次竣工的八一路到西门路西侧一段,也是一期工程中首个完工的项目。该标段位于崇明核心地带及主要交通枢纽的南门港码头内,建设内容主要涉及海塘达标改造、新建人行天桥、多栋沿江建筑立面改造及景观提升工程等。
要建成一条贯通的环岛景观道并非易事,原先的南门港码头是封闭的,使得东、西两端的岸堤只能“遥遥相望”。为了确保码头区域既能独立运行,又能与整个环岛景观道融为一体,上海建工项目团队将一座人行天桥架在了码头上空。项目经理钱文勇介绍,这座人行天桥全长557.7米,是一条跨越码头区域并联系东西两侧滨江的慢行步道,好似一个敞开的“城市阳台”,方便行人沿堤散步至此欣赏沿江美景。在实现滨江贯通的同时,天桥还将与综合楼、汽车站2层区域等空间相连,旅客也可在上下船之际领略世界级生态岛的风采。
此外,天桥下方的南门码头段海塘也进行了加宽加高的“提质升级”,大堤加宽7米,堤顶增高1.5米,并增设堤顶花坛,防洪能力由原先的“百年一遇”升级为“200年一遇”高潮位叠加12级风标准,并通过加设消浪块体及栅栏板等护面结构、增设消浪平台、修复防浪墙、封堵加固穿堤涵管等进一步提高海塘整体防御能力,打造成为真正服务大众的高品质滨水空间。
“静悄悄”完成“不停航”施工
南门港是崇明岛最主要的水上交通门户,每天有万余名旅客和上千辆汽车在此通行。为了确保码头在建设期间的正常运营,在崇明区政府、区交通委和上海城投公路集团支持下,通过上海建工项目团队精心策划,实现了“不停航”的施工目标。
早上6点到晚上7点半,是码头的运营时间。为此,施工主要工作只能集中在运营结束后到凌晨的这段“静悄悄”的时光。码头作业,通过水路运输材料是最便捷的方式,但考虑到客船及码头的安全,项目部毅然选择了陆路运输的方式。同时,尽量减少施工场地,确保施工围挡之外绝不占用公共空间,以保证旅客的通行安全。
然而,狭小的作业场地则为施工增加不少难度。站在已建成的天桥上,栏杆与旁边的建筑有一段距离相距不过15厘米,而建筑顶部的悬挑则覆盖了近一半的桥面。钱文勇回忆起这段施工仍是心有余悸。他介绍说,钢箱梁吊装施工是人行天桥工程关键节点控制的重中之重,同时也面临着时间紧、场地狭小及为确保南门码头正常运行需在夜间施工的困难。项目部管理团队在参建各方和公司的支持下,对深化设计、钢板采购、加工制作、运输进场、现场吊装等各个施工环节进行了充分的策划及把控。特别是在这段几乎是与邻近建筑“贴身”的施工中,由于场地狭小,为确保钢箱梁的稳定性,项目团队利用两台汽车吊协同配合,通过精准定位、缓慢滑移,将宽度为6米的桥面准确跃过3米挑檐,在距离邻近建筑15厘米的预定位置安全“着陆”。从而确保了主桥结构于2019年11月15日全线贯通,也为整个工程克服疫情困难提前完工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岸江南”的传承与创新
环岛景观道的建设并不意味着“大拆大建”,原先沿江区域的建筑物均被一一保留,并在改造后作为景观道中的一“景”,充分展示了当地独具风格的传统元素和海岛特色。
在南门码头区域有南门港车客渡综合楼、售票大厅及候船室、南门汽车站等多栋建筑。改造前,这些建筑的立面材质、颜色、风格均不统一。在以“水岸江南”为主题的改造中,这些建筑被赋予了灰白黑的基调,使得多栋建筑融为一体,在江水的倒映中,更显江南韵味。特别是为了削减体量感,通过对传统中式窗格元素进行简化,在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板上做成了抽象图案,重现了江南民居古朴典雅、缘水而筑的传统韵味。
同时,穿孔金属板材料也丰富了建筑表情,不同天气和光线环境下反射出微妙差异的色调,而几种不同的打孔方式所产生的传统符号肌理也增加了建筑立面的序列感。
此外,人行天桥的栏杆也采用了不锈钢竖向栏杆与局部新中式窗格元素板组合的方式,不仅风格轻盈简洁,更与周边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作为环岛景观道的首个竣工项目,八一路到西门路西侧标段工程为崇明生态岛多层次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样板。同时作为上海建工参建的首个完工的涉水工程,该项目也标志着上海建工在丰富业务产业链、加快向建筑服务商转型升级方面又迈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