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华 许海岩
花香为伴,草木葳蕤。由中国中冶投资建设、中国二十冶承建的珠海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以优异的科技成果和工程质量脱颖而出,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这是该项目继获得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之后,再获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技创新最高奖,是对该项目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工程质量的高度评价。
事非经过不知难。获詹天佑奖的背后,凝聚着二十冶人的心血与对精品工程的执着追求。
吹砂造陆、潜心钻研,力克“世界性”技术难题
横琴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体量大,所需材料种类众多。建设之初只有横琴大桥作为入岛的唯一运输通道,交通压力巨大。同时项目建设场地没于常水位标高之下,人员、机械无法作业。
面对一系列难题,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超长距带状场地吹填施工技术,采取吹砂造陆解决当地土石方资源匮乏难题,实现1600万立方米吹填砂均衡撒布吹填,解决了淤积泥尾坑难题,缩短吹填砂泄水时间,提高施工效率20%。
土石方资源问题,仅仅是中国二十冶珠海横琴项目在开工后遇到并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2010年,春节刚过,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的软基处理摆在了二十冶人面前。如果处理不好,上百亿元的投资就将面临风险。
二十冶人没有被困难压倒,在试验并掌握了一手数据之后,2010年7月,组织了全国最高水平的软基处理论证会,邀请了13位国内顶级岩土工程专家共同对该项目的软基处理方案及合理参数选择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把关,兼顾项目投资经济性、技术可行性等要求,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解决了软基处理难题。
在之后的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针对横琴超厚欠固结淤泥的特性,开展系列科技攻关,创新和研发了一大批技术和方法。通车5年来,工后沉降平均值控制在设计预期之内。
多规合一、填补空白,高水平树立综合管廊行业标杆
项目启动之初,横琴新区的市政规划尚在编制中,中国二十冶即提出将地下管线“综合管沟”纳入横琴新区市政规划,对地下管线采用集约化管理,并与道路交通工程、给排水工程、电力通信工程、燃气工程等进行统一规划,使横琴成为国内率先实现“多规合一”的地区之一,为住建部大力推行“规划先行、多规合一”提供了案例借鉴。
2014年9月,综合管廊全部建成,6990个智能控制点,24小时实时监控,实现了综合管廊智能运营。在没有相关规范、标准情况下,二十冶人系统性完善综合管廊各功能节点,研发并实施了综合管廊工业化自动控制技术,形成了沿海地区首个《软土地基现浇综合管廊结构施工工法》,创下了当时国内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一次性投资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纳入管线种类最多、智能化控制程度最高等五项纪录,为我国首部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出台提供了案例借鉴。
不仅于此,中国二十冶横琴工程建设还推动了国内综合管廊立法,为国内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树立了标杆,为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供了成功典范,大力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促进了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
创新攻关、硕果累累,强力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再发展
为积极配合横琴新区“一年有变化,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化,五年成规模”的目标要求,中国二十冶全力攻坚,根据珠海天气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掀起一次次大干高潮,项目施工高峰期投入达9000余人,各类机械设备超过2000台套,项目部施工产值超过5亿元/月,年度完成建安投资达50亿元,刷新了中国二十冶有史以来在建项目施工产值最高纪录。面对诸多困难,中国二十冶人展现了大智慧、大气魄、敢担当的企业风采,提前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节点,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冶人在横琴的多年付出,终究换来累累硕果。4项工程被评为省部级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形成自主研发核心技术5项,获授权专利73件。主编综合管廊首批国家标准图集4部,参编国家标准2项,主编团体标准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4部。实现了从“广东市政金奖”“中国安装之星”“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鲁班奖”到“詹天佑奖”的质量创优与科技奖励“大满贯”。
自2009年进驻横琴以来,中国二十冶在横琴新区建设项目14个,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近些年,二十冶人又开拓了深圳、雄安等城区,承揽了深圳阿波罗未来产业城、雄安新区F社区市政基础设施等系列项目,凭借“综合管廊专家”的美誉和市政道路领域积累的技术、人才、管理等综合优势,奋力开拓“大市政”市场,实现了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横琴市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