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杜鹃
“海港就像一个万物不断移动的奇幻城市——建筑物来回‘摆动’,所有事物都在‘飞’”。
伦佐·皮亚诺出身于意大利的海边城市热那亚,热那亚的海岸遍布着竖着高高的桅杆的船舶,这番景象自幼便深深印刻在皮亚诺的潜意识之中,对杆件轻盈优美的执着和造型简洁有张力的追求在他的建筑探索中从未停歇。
荟同学校是皮亚诺大师在中国的第一个建成项目。项目位于深圳前海的妈湾片区,北侧、南侧、西侧均为高层或超高层塔楼,东侧临前海绿轴——丝绸之路。项目于2017年6月动工,于2018年8月竣工。建筑用地面积为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8层,面积为3.4万平方米。地上主楼主要功能包括中小学教室、实验室、办公室、活动室、学生餐厅、屋顶操场等功能及东部群房的一个幼儿园。地下2层,面积为2.4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3个音乐教学空间、篮球场等体育活动空间及地下车库等功能。由于用地紧张,建筑布局紧凑,所有功能都上下重叠于一栋楼里。
建筑在城市空间之轻
该建筑将体量压低,3.0的容积率仅做8层,高度控制在40米以内(用地建筑限高为150米);建筑周边及裙房屋顶绿化环绕,如同东侧城市绿轴分裂出的绿色细胞,成为城市景观一部分——以此来消隐建筑在城市中的体量感。
形态之轻
底层架空:底层作为建筑的公共对外空间,还给城市;首层景观融入建筑内部,从整体形态上建筑呈现悬浮状态。
上部的体量(6-8层)用深色的体量,控制高度且内收,使建筑上部体量从地面视线角度消隐;6-8层塔楼采用反射率较高的玻璃,反射6层绿植,也反射周边建筑环境,减弱建筑本身体量。
裙房70米×70米体量由外部的8部疏散楼梯打散,不显得体量过大。
主体中小学与东侧幼儿园之间用一个玻璃盒连接,玻璃盒透明轻盈,顶部也是玻璃,弱化了主体和裙房之间的体量连接关系。
转角的设计:由外侧玻璃幕墙围合,但不封闭,体量完整轻盈。
材料之轻
透明即轻。
外部的玻璃幕墙+电动遮阳体系:玻璃幕墙为室内营造舒适明亮的空间。
首层玻璃幕墙(超白玻玻璃)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模糊室内外的边界,形成了内外交融的建筑环境;首层幕墙采用拉锁体系,拉索本身构建尺寸小,且节点细致,增加了底层的轻盈感。
标准层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加遮阳体系,遮阳体系位于两层玻璃之间,达到了建筑透明性的效果;双层玻璃加遮阳体系的气密及节能效果高于普通的幕墙体系,保证室内的冷梁空调体系可以正常运转,确保室内的舒适性。
内部的玻璃隔断:建筑内部也大量采用了玻璃隔断。
地下一层的音乐空间和体育空间采用了双层玻璃隔断+空腔体系,在保证空间穿透的情况下,也确保各个音体室内声学环境。
教学层转角的玻璃隔断是可以完全打开的,空间可分可合,既保证了教学空间的灵活性,又保证了视线的穿透性。
标准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学生的活动区域的隔断也是玻璃隔断(对于教学空间使用时的视线干扰问题,教室的内侧预留窗帘盒)。
从中可以感受到大师不仅希望室外跟室内空间的互相连通,也希望室内各个空间之间的通透,视线能够穿透空间到达本层或者其他层的其他空间,让整个室内的空间通透轻盈。
结构之轻
结构是建筑的骨架,而皮亚诺大师设计建筑的骨架就如凌空停留的一只鸟或是天空轻轻地落到了地上的一片叶。
荟同学校主体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首层外露的柱子为钢结构,所以从外部呈现出来的整体建筑状态为轻盈的架空状态。
中庭楼梯:中庭楼梯主要通过8条钢索悬挂在5层顶部中庭的桁架上,桁架为主要受力构件,拉索底部固定在底层楼板上,底部仅提供稳定作用。中庭楼梯是整个校园的主要交通连接空间,占据着中庭中心,但由于结构处理得当,整个楼梯并不笨重,而是轻轻地挂起并连接各层空间。
桥:6层的空中走廊从7层的结构上用钢索悬挂,无柱从6层底部支撑;轻盈连接东西两侧空间。
构件之轻
中庭楼梯:楼梯没有多余装饰,由两侧C型钢槽受力构建+中间U型踏步板组成;楼梯的底部与地面接触的构件往内收,制造整个楼梯悬浮于地面的视觉感受。
U型踏步是片状的,保证视线从中庭此端到彼端的穿透性,楼梯不是中庭视野的阻隔,而是交流的中心。
中庭楼梯踏步的底端增加了一个轻巧的L型构件,高度为20毫米,防止物体在踏步之间坠落。
室外楼梯:室外楼梯与两边的墙体保持距离,呈现挑空的状态;楼梯的灯光也进行了角度设计,保证不洗墙,只照射楼梯,让楼梯在夜晚也保持完整悬挑的体量。
灯具:首层的灯具是设计师跟灯具厂家一起设计的,橙色灯具从空中悬挂,丰富了较高的首层空间,也为学校增添了色彩;标准教室的灯具从块状的天花板中悬挂下来,点状式规律地散布于块状冷梁板之间,点缀天花。
连接之轻
大到结构构件的连接,小到螺丝钉的连接,大师的构件连接没有直接连接,或是有空间或缝隙连接,或是通过第三物体连接,从连接处让构件呈现出不呆板、轻盈的状态。
钢柱/钢拉锁与天花板及地面的连接:钢柱/钢拉锁与地面及天花板的连接均有节点设计,增加了柱子的纤细感,也会让设计更加精致。
栏杆的设计及连接:栏杆与楼梯梁不直接连接,栏杆连接焊在梯梁的片状小凸起上,以此产生栏杆浮于梯梁的感觉。
栏杆与栏杆的连接:两个栏杆通过夹在其间的圆弧形螺钉连接。
雨棚的连接:幼儿园及6层出入口的玻璃雨棚(防坠落雨棚,后加)通过两个U型槽口把玻璃挑出。
地面与墙面的连接:踢脚用高U型槽口不锈钢,让地面跟墙面的连接由一条通缝隔开。
细部之轻
天花板的细部:首层大堂天花板是有缝隙的,有缝隙的天花板让空间有延伸感;缝隙局部会让管道露出来,但是让天花板成为了“会呼吸的天花板”,而不是整体的一个面。
隔断的细部:隔断的框尺寸细小,为20毫米宽,隔断的框盖板上设计增加的两条凸起的线条,让构件的尺寸显得更加轻巧细致。
装饰之轻
构件本身即装饰,无多余装饰。
遮阳卷帘:电动遮阳卷帘盒及卷帘布的形状及颜色构成立面的一部分。
家具墙:家具墙既为教学空间提供了储藏体系,也是室内的主要暖色墙面;材料为可以钉钉子的胶合板,满足日常灵活的教学或展示需求。
冷梁板:冷梁板既是空调板又是主要空间的天花板,冷梁板还结合了室内的喷淋体系一体设计。
盒中盒内墙:内墙由空心GRC砌筑而成,GRC外侧无抹灰,GRC+内凹的粘接层形成了有韵律感的内墙。
盒中盒及体育空间的天花板:L型的线性杆件巧妙地组合了灯具及其他设备点位,自然形成了有节奏的体系。
建筑之轻的意义
对于城市空间的意义:建筑在城市里以各种形态出现,或轻或重,重的建筑矗立,皮亚诺大师选择了“轻”,城市就是大师的“海”,他的建筑轻轻浮于其上;而建筑的悬浮,把底层空间还给了城市,归于公共。
对于建筑空间的意义:轻,呈现出的空间形态开放优雅透明;在大师的空间中能感觉到空间的穿越性和无限性;在一个空间里感受到室外的庭院,感受到相邻的一个空间,更远处的空间;感受到光的穿越性。
对于建筑师的意义:皮亚诺大师像造船一样精细地打造一个建筑物,不同的是船航于海上,而皮亚诺的建筑如船般点缀于各个大陆之上。建筑不会消失,但有时候,却让人能感觉到大师希望建筑实体能消失,希望阻挡人活动的墙体消失,只留下承载各类活动的空间,留下人与人、人与物在其间的沟通交流。
结 语
大师的建筑不是粗放而是精细的,大师建筑的“轻”是通过建筑各个部分的“轻”组合在一起呈现;如叶子轻盈飘逸,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如帆漂浮在城市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