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业界·观点

疫情过后,抗菌建材会否成为“香饽饽”

□中国建材联合会生态环境建材分会秘书长 王 静

疫情过后抗菌建材是否会受到市场追捧?企业如何做?这是近期很多建材人思考的问题。仁者见仁,在此笔者提出个人的一点不成熟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抗菌建材发展历程

什么是抗菌建材呢?就是具有能够杀灭或抑制环境中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建材制品。也就是当建材产品使用过程中,如墙面的涂料漆膜、陶瓷砖、玻璃等,对落在表面的环境空间中的细菌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生长作用,而不是涂料、木板等在储存过程中的防霉防腐。

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开发抗菌建材的国家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TOTO和INAX两大建筑陶瓷公司先后推出了光催化抗菌陶瓷和含银抗菌陶瓷。我国紧跟其后,1992年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留日老博士金宗哲教授(我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始了无机抗菌材料及抗菌建材的研究,第一项技术成果就是纳米氧化钛光催化镀膜抗菌材料,应用制备了光催化镀膜抗菌陶瓷和抗菌玻璃,随后陆续开发了矿物载银无机抗菌材料、含银抗菌陶瓷、抗菌涂料、抗菌木质板材等,先后与苏州立邦、佛山金意陶、北新建材等多家企业合作推出各种抗菌建材产品。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1998年向国家发改委申请,2002年完成并出台了国内外第一个抗菌建材的行业标准JC/T897—2002《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随后JC/T939—2004《建筑用抗细菌塑料管抗细菌性能》、JC/T1054—2007《镀膜抗菌玻璃》、HG/T3950—2007《抗菌涂料》、GB/T21866—2008《抗菌涂料抗细菌性能评价方法》、JC/T2039—2010《抗菌防霉木质装饰板》等抗菌建材国家和行业标准陆续制定出台,这些标准的推出也标志着抗菌建材作为一类功能型建材得到行业和市场的认可,抗菌建材可以实现产业规模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抗菌建材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虽然人们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研发抗菌建材,但此类建材给多数人的感觉是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已做抗菌功能产品的企业反馈由此带来的收益并不显著,原因何在?从技术角度我认为有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是材料技术对产品抗菌功能性支持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建材产品如陶瓷砖、卫生洁具、搪瓷、玻璃等制作过程都要经过600℃以上高温烧制,塑料制品多数也要经过200℃左右的制备温度,因此可耐高温的、可形成薄膜的无机抗菌材料更适用于建材制品,即使是不需要高温制备的涂料类产品应用无机抗菌材料实现漆膜抗菌更符合现代环保要求。而无机抗菌材料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光催化型。光催化抗菌材料不足之处首先其光催化活性氧存在时间较短,其次光催化材料需要光照而发挥作用。为了提高效率会使用如金属掺杂等方法,在制品上应用的主要方式是表面镀膜,而金属离子掺杂特别是很多使用银离子掺杂的光催化镀膜易形成花膜,成品合格率低;另一类是银系无机抗菌材料,含有银离子,其化学性质活泼,易转变成棕色的氧化银,或经紫外光催化还原成黑色的单质银。变色后不仅降低了抗菌性,而且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及应用,若是纯纳米银材料又因成本较高很难在建材产品中大量应用。高效抗菌又能适应各类建材制品的制备工艺,与制品有很好的融合性的无机抗菌材料技术还是影响抗菌建材技术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没有直观快速评价技术限制了抗菌建材产品的发展。细菌微生物一般是肉眼难见,产品是否抗菌防霉需要在专业实验室依据现行标准进行3~28天的微生物实验,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向消费者展示抗菌效率、防霉等级。而从产品外观很难看出与非抗菌产品有什么差别,即使是可看出明显抗菌镀膜的产品也不能在消费者选择时快速展示抗菌功能性,这样在实际产品推广中缺少有效说明手段,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力就折扣很大。而如净化有害气体、调湿等环保功能性,可以在10~20分钟之内利用净化甲醛对比仓演示小实验、喷水小实验等直观快速展示产品的功能性,对于更易相信眼见为实的消费者,现场直观演示是非常重要的推广手段。如何现场直观快速演示抗菌性能,是抗菌建材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抗菌建材发展遇到的市场问题

一直以来抗菌建材并没有很好的市场发展,我认为有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诚信度亟待提高。现阶段抗菌功能性无法直观快捷向消费者展示,国内外都如此,而日本是抗菌制品开发最好的国家,小到一个快餐盒中的塑料衬垫有抗菌标志,大到几万人民币的高档卫生洁具都标有抗菌标志。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成立的抗菌制品协会为通过产品抗菌认证的企业发放抗菌标识,企业诚信经营、协会严格认证、消费者有信心,这样就进入良性循环。我国虽然对比十多年前的市场诚信要提高了很多,市场诚信制度已初步建立,企业已逐渐把产品品质和品牌口碑放到重要位置,我国2000年后也成立了抗菌制品协会,对抗菌制品规范管理、技术推动等做了大量工作,但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还是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抗菌功能性产品选购有影响。

二是建材产品的市场性质决定抗菌功能性不会被过多关注。抗菌制品很多,抗菌纺织品、抗菌冰箱、抗菌洗衣机、除菌空调等,很多日用品都增加抗菌功能,这些产品并未因不能直观显现功能性而市场销售不好,各品牌都争相将产品增加抗菌功能性。这就和产品的市场性质相关了,日用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有直接贴身的纺织品、有储存食品的电器等,产品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一次性购买量少、资金占比少,个人喜好直接决定是否购买。而建材产品一般面向工程和C端消费者两方面,工程需求一般和设计、选材、材料造价等紧密相关,产品是否具有抗菌功能很多时候不是工程用材考虑重点;直接面对消费者,一般家庭装修选材,所选材料一用就是几年,且量大占资金大,一般家庭成员多人精选,更多考虑材质、外观、使用性能、环保性等,往往初衷考虑健康环保,而到最后选择的是外观和经济性。

三是抗菌功能性评价实验室不易建立挫伤企业积极性。企业要做好产品需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随时跟上,而抗菌性能检测需要专业实验室,涉及微生物的储存、培养等,不仅建立一个抗菌防霉实验室耗资较多,而且后续的维护费用也很高,需要专门的实验人员,也需要有大量的实验以不浪费菌种的储存。因此一般建材企业难以建立这样的实验室,也不建议建立。企业从研发到后期产品推出正常生产,抗菌检测需送样到专业实验室,检测周期长、检测费用高,各实验室间的检测手段和结果还会有差异,这些都会挫伤企业开发抗菌功能产品的积极性。

抗菌建材未来发展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企业增加研发抗菌功能产品没有问题。2003年非典后就掀起了抗菌制品的开发高潮,抗菌电器、抗菌纺织品都是从那时开始兴起的,抗菌陶瓷、抗菌涂料、抗菌板材等抗菌建材也是在那个时期进行产品开发、标准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抗菌电器、抗菌纺织品等日用品市场发展好,很多产品的抗菌功能已成为标配,如冰箱、洗衣机、空调,各大品牌几乎都有抗菌功能型产品。随着人们对抗击有害微生物意识增强、市场需求以及诚信度的提升,建材产品增加抗菌功能性也可能会成为品牌产品的标配。

第二我认为并不是所有建材、企业中所有产品都要增加抗菌功能性。暴露在环境表面的建材产品,如涂料壁材、板材、瓷砖、卫浴、玻璃、厨面人造石等可以增加抗菌防霉功能,还有特别注意的是玻璃胶、瓷砖胶等辅材应用在厨卫、边角等地方最易滋生细菌霉菌,是最应该增加抗菌防霉功能的。另外企业针对有需求的消费者以及医院、学校、食品车间等特殊工程可提供抗菌功能型产品,并不是所有工程都需要抗菌产品。

第三我认为选择合适的抗菌材料及抗菌处理工艺是抗菌建材长久发展的保证。前面提到应用在抗菌建材上的无机抗菌材料类型和目前的技术问题,目前也有抗菌抗病毒材料研发出来,不同的建材产品使用哪些抗菌防霉材料更有效更适用,都需要研究和专业指导。如耐高温粉体抗菌材料适用于陶瓷、搪瓷中,但加到人造石板成本增加太多就不适用,一些无机板材可以使用液态抗菌材料实现抗菌功能等等需要做详细调研。要做出好的抗菌建材产品,企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踏实耐心做好技术研发工作,把产品功能性坐实,而不是应市场形势短期炒作。

第四我认为有效的抗菌功能性展示研发才能助力抗菌建材的市场推广。打着净化甲醛、调湿等健康功能性的硅藻泥、贝壳粉壁材之所以能被市场所接受,就是净化甲醛、吸放湿这些功能性能够用小实验直观看到效果。因此科研机构、企业技术部门可以研发抗菌功能性展示的方法,可能会更有利于抗菌制品的市场推广。

总之,抗菌建材不是现在才开始研发的一类功能产品,有技术基础,有市场需求,未来发展如何不好预判,但从业者、开发者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专注心、真诚心,为社会为大众做增进健康的好产品,这就是未来。

具有净化甲醛功能的硅藻泥受欢迎(图为硅藻泥电视背景墙)

2020-06-15 □中国建材联合会生态环境建材分会秘书长 王 静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8564.html 1 3 疫情过后,抗菌建材会否成为“香饽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