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我的二叔

朱洁士

我的二叔今年95岁,旅居重庆已将近70年。

1951年初,已在上海三联书店工作的他奉调去了重庆。那时去重庆可不像现在那么便捷,现在从上海去重庆,飞机不到两小时即可抵达,坐动车也不过十个小时左右。当时作为平民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轮船,从上海出发逆流而上,到了宜昌进入三峡,水流湍急、险滩丛生,有一段江面还得靠纤夫拉着纤绳才能通过。到重庆已是半个月以后的事了。

在重庆,二叔在新华书店、外文书店整整工作了四十来年。退休了,身体仍然硬朗,每天在重庆那种起伏的坡道上行走,一般小青年也不一定跟得上,一两个小时也不觉累。一次我出差去重庆,来到他的书房,只见书柜里摆满了各类书籍,书桌上堆着已写就或正在撰写的书稿。他风趣地对我说:卖了一辈子的书,现在我要开始写书了。

的确,自退休后,二叔笔耕不辍,成果累累。为家族续家谱,为亲友写传记,乐此不疲,为后辈留下了一部部传世之作。

我家有部清同治8年(1872年)开始记载的《家记簿》,记录着从清乾隆55年(1790年)一世朱志清开始至七世世系名录,前后有170多年,共录入100多人,包括姓名、生卒年月、坟墓所在地等信息。二叔决计要将它续写下去。但是,家族成员已各奔四方,遍布海内外,最难的是收集信息。二叔利用各种关系,接龙般地延续线索;发信息表、打电话落实信息真实度;借回家乡探亲机会走访亲朋好友。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二叔完成了《宁波镇海木行街朱族世系录》,收录自一世朱世清至十世共近300人。不仅补充了《家记簿》所遗漏的内容,大大扩充了名录的记载,还增添了不少人的职业和社会荣誉。《世系录》印行后,在家族内引起强烈反响,纷纷称赞二叔的韧劲,为我族作了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二叔得知宁波大学首任校长曾考证,镇海虹桥朱家是宋朱熹的后裔。而我们镇海木行街朱族正是从虹桥迁过来的。于是,二叔又开始了艰苦的寻根之旅。

上海图书馆是全国家谱收藏最多的地方,二叔利用一次回沪的机会一头钻进了图书馆,在浩瀚的故书堆里寻觅线索,印证材料。那时,二叔已过耄耋之年,在沪期间住在地处上海最北面丰庄地区的四叔家。每天早上,二叔带着四婶准备的午餐,换了多辆公交车,来到上海西部的上海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有几次到晚饭点还不见他回家,把四叔四婶急得不知所措。二叔的坚持换来了令人欣喜的果实。在图书馆提供的家谱目录里看到《镇海虹桥朱氏重修族谱》宣统二年版,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在《家记簿》提供资料的基础上,他在根系纷繁、盘根错节的关系中追根寻源,父子相接,终于一直往上追到一世朱熹。确认镇海朱氏为“朱熹四世孙濬,自(福建)建阳移居镇海城西之白营,传二世至启迪,复自西营迁同邑至虹桥,是为虹桥始迁祖”。据此,他又完成了《镇海虹桥朱氏重修族谱(摘编本)》,把从一世朱熹到二十一世朱志清的血缘关系全部理清楚了,加上他先前完成的《宁波镇海木行街朱族世系录》,雄辩地证明了我们这一支朱熹后裔至今已延续了三十世。

最近,他听说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要收集各类家谱,就把他这些年编纂、收藏的《宁波镇海木行街朱族世系录》《镇海虹桥朱氏重修族谱(摘编本)》《家记簿》和撰写的《我的祖父》全部捐给上海图书馆。当他收到上海图书馆颁发的《捐赠证书》时,欣慰自己多年的心血有了圆满的归宿,感慨在上海图书馆3万多件家谱馆藏中有了我朱族的一席之地。

二叔那辈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是值得我辈敬仰和学习的,作为朱氏的后裔,我们更应遵循《文公家训》,一辈子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2020-06-18 朱洁士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8591.html 1 3 我的二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