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句经典台词,曾感动了无数观众,也成就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经典。
随着电影的上映,李侠成为万千观众心目中英雄的化身,也是我党地下工作者高大伟岸形象的缩影。而在电影中饰演“李侠”的孙道临,多年后,不论再饰演什么角色,在熟悉和不熟悉他的观众眼里,“这不是李侠吗?”始终难以忘怀。
很有幸,在1987年5月7日“上海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正式开馆前两天,作为组织者之一,为了邀请孙道临出席并讲话,我走进了坐落在淮海西路武康大厦的孙道临家中。
女主人王文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热情地让座并沏茶。孙道临欣然接受邀请并对我说:“当确定让我演李侠时,我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光荣感。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能为未来工作、能表现烈士,把烈士的精神传送到千千万万个观众心里去,这是我的幸福。”
作为现任“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的名誉馆长,我先向各位读者介绍一下拍摄这部电影的由来。1949年5月27日上海一解放,我党隐蔽战线上的杰出领导人、被称为“龙潭三杰”的李克农上将急电上海市长陈毅同志,请求速查延安党中央派往上海地下工作者李白同志的下落,1949年6月17日,陈毅以上海市军管会的名义,向上海市公安局发出“008”号电令:“兹于1937年冬,延安党中央派往上海地下党工作之李静安(即李白)同志,去向不明,特劳查。”市公安局接到电文后,立即指派专人追寻李白被捕后的下落。经过几番寻找和查证,一个令人难过的消息传来:李白同志已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当李克农获悉李白在上海解放前夕的20天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后,他立即向党中央提议,以李白烈士为原型,融合同在上海从事地下电台工作的秦鸿钧烈士、张困斋烈士的事迹,拍摄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上英雄人物的电影。
拍摄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后,参与同志热情高涨,但是,剧组很快在选角问题上遇到困难。导演王苹打算启用孙道临扮演李侠,可不少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更适合演大户人家的贵公子,不适合演革命军人。王苹在新中国建立前曾接触过不少地下工作者,第一次见到孙道临时,就认定他是最佳人选,“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王苹顶着压力,力排众议坚持选用孙道临,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孙道临曾在拍摄散记中写道:“拍摄李侠以湘绣先生的面貌出现那一段时,我仅仅想到要像个‘生意人’,演啥像啥,强调了世故圆滑,因而举止显得轻飘琐碎。后来到北京,在拍摄内景前访问了一些当年从事地下斗争的老同志,他们说,塑造李侠这个角色,首先要考虑他的‘底色’。”在后续的拍摄中,孙道临反复揣摩共产党员的底色应该赋予人物怎样的眼神与动作,甚至在拍摄李侠被捕受刑一场戏前,他还亲自体验了“老虎凳”的滋味。孙道临的精雕细琢演活了李侠的沉着刚毅、宁死不屈。精湛的演技在今天看来依旧震撼人心。
电影中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对拍摄过程中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忆犹新。“最开始和孙道临(电影中李侠的扮演者)演假夫妻我一直找不到感觉,怕自己演不好。后来,随着拍摄逐渐深入,我渐渐被李侠身上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所感动,对这位革命战友的仰慕之情日渐增加。拍摄后期,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兰芬,兰芬就是我,我们俩是一体的。当李侠被日本鬼子抓捕、受尽了36种刑具的严刑拷打之后,兰芬对着敌人大喊:‘你们要他死,一枪打死他好了,为什么要这样折磨他!’说这句台词时,我的心都要被撕碎了,我用尽全身力气,含着血泪一字一句吼完了整句话,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据李白烈士的妻子裘慧英(与我有10年的“忘年交”)向我介绍,“电影拍摄前,孙道临与‘兰芬’的扮演者袁霞住进了我家,熟悉我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袁霞成了‘跟屁虫’,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短短一个月,她竟然学会了打毛衣和打麻将。正式拍摄时,王苹导演也给我分配了一个角色——‘群众演员甲’,就是站在女主角旁边扮纺织女工。”
由于摄制组和孙道临等主要演员的全身心投入,仅仅用了四个月,一部伟大的经典电影就这样诞生了。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孙道临深情地说:“烈士的事迹感人肺腑,他那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和视死如归的英勇献身精神深深鼓舞了我们。这是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摄制任务的精神力量。”
电影上映后,随即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孙道临所扮演的“李侠”形象高高树立了起来,教育影响了无数观众,后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建设新中国挥洒青春与汗水。
邓颖超曾写道:“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所写的原型李白同志,为了党的利益,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
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孙道临永远离开我们有好多年了。我至今还记得孙道临与我讲起他扮演李侠时的那种激情、拍摄中的那种投入,“表现英雄,自己就要学好英雄,为下一代做个好榜样。”孙道临对我说过的这几句话,我会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