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优势如何充分发挥?

建立健全配套体系 加速装配式人才培养

“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较2018年增长45%,近4年年均增长率为55%”“重点推进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全国的比例为47.1%”“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全国比例的总和为52.9%”……一连串数据显示,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齐头并进、爆发式增长。作为一艘航行中的巨轮,装配式建筑风正、舱实、船稳、帆悬,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装配式建筑发展 扬帆逐浪正当时

风正归功于市场,当前市场上装配式建筑之风盛行。作为最终需求,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装配式建筑重点在于预制和拼装,工人只需要对来自工厂的成品、半成品部件进行搭积木式拼装。其施工方式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舱实归功于行业,装配式建筑行业、企业发展的底气十足。经过行业、企业10多年的努力,国内装配式建筑已经形成了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木结构建筑为次的结构形式,建立了结构、围护、设备管线、装修相互协调的相对完整产业链。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相关产业能力快速提升,整体发展初见成效。

船稳归功于政策,各级政府部门鼓励、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4月13日,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联合出台市级装配式建筑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符合一定标准的项目可获得每平方米180元奖励资金。同期,安徽对29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奖补资金4000万元。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和2017年住建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开始,如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经济激励政策和技术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为装配式建筑发展保驾护航。

帆悬归功于机遇,武汉“两山医院”的建设中,装配式建筑展现了真正实力。装配式建筑最初只是受到业内人士的追捧。疫情期间,千万人“云监工”医院建设,让装配式建筑走向大众,展现出巨大的行业优势。

装配式建筑优势显著,如今又抵达发展的“黄金期”,未来前景广阔。但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建筑节能环保优势需进一步发挥

虽然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其节能环保效益却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在政策落实、体系完善、市场培育、管理模式等顶层设计与规划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比较突出的表现是,相关技术体系目前主要集中在结构系统的装配化和外围护系统的装配化,内装的装配化尚不成熟。与此同时,当前设计的产品也不利于工厂机械化生产以及现场高效化装配,使得装配式建筑的集成优势无法得到完全发挥。

受制于多样化的建筑使用需求、用地规划要求、传统的设计思维等因素,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和系列化程度不高,很多预制部品部件基本上为定制化产品,造成工程成本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来说偏高,由此导致企业的主动性不高,装配式建筑也无法大规模推进,影响节能环保效益的发挥。

急需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和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要使装配式建筑的节能环保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接下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业内专家表示,单纯从技术方面而言,还需建立与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相匹配、相协同的建筑围护系统,并采用合理有效的结构连接,提高建筑物的防水防潮、保温、隔热、隔声、耐火、耐久等性能。

“首先要解决好装配式建筑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硬问题,如解决好建筑围护结构中最薄弱的热桥处理,其次要完善、细化、深化各项标准以及规则的制定,如加强部品的标准化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表示,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建筑师的关注点,建筑师往往对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了然于胸,他们的设计理念将直接影响产品后期的维修及使用寿命。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装配式结构总工程师刘敏敏从加快建设并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服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人才支撑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技术服务体系层面,应该为高效生产和便捷施工创造条件,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品质和性能。政策支持体系层面,应该对提前实现或实施高于国家规定节能标准的企业和项目给予相应标准的奖励,并加大对装配式建筑节能相关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人才支撑体系层面,则应该加快破解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难题,改变传统建筑思维方式,提高装配式建筑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另外,还要完善产业链条衔接协调机制,通过行业权威媒体、学会协会、产业联盟等多种组织方式,衔接项目业主、开发建设企业、设计企业、构件企业、内装企业、质量监管等多主体,尽可能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培养新型人才队伍助力装配式建筑发展

作为国家大力推广和提倡的绿色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正逐步成为建筑领域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近年来,随着装配式等新兴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与之相匹配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凸显。设计人员、现场吊装人员、管理人员,乃至构件厂的一线工人等,这些相关人员都需要从传统的建筑模式中予以职责演变。因此,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是装配式建筑是否可持续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年初,国家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正式发文,首次将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列入国家新职业,并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员进行了职业定义,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本次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的职业发布,将会使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发展装配式建筑需要提高建筑行业的专业水平,要求相关参与者从项目初始阶段到项目运营阶段都要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关心人才成长,推进人才发展,是确保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

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学校是主阵地,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参与。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应形成合力,共同促使装配式人才培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逐步建立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完善装配式建筑教育实施标准。积极构建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标准体系、装配式建筑职业培训认证体系、装配式建筑师资培养保障体系,为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着力打造企业学院,探索集“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术研发、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办学模式以及“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开发装配式建筑方向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推进项目化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探索“双主体办学”运行机制,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以信息化教学平台等为载体,完善和发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教学实体模型、装配式构件体验馆、装配式建筑实训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实施“教、学、做、产”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起校企一体化教学、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以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水平的人才。

(本报综合报道)

2020-07-02 综合 建立健全配套体系 加速装配式人才培养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8796.html 1 3 装配式建筑优势如何充分发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