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确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措施,部署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国累积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且降雨集中,局部地区受灾严重。近期南方大部地区仍有强降雨,据预报下一步雨区会北抬。南北方已全面进入主汛期,防汛将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生命至上,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一是压实各方责任,各级防汛责任人要下沉一线,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协调调度。二是切实做好大江大河流域防汛工作,加强中小河流防洪、中小水库除险和城市防涝。针对北方江河多年未来大洪水、防洪设施较薄弱等情况,抓紧部署做好黄淮海和松辽等地区防洪工作,健全会商联防机制,备齐防汛物资,强化水库、堤防等巡查防守,科学调度骨干防洪工程,做好蓄滞洪区运用准备,完善人员撤避预案,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三是加大物资和资金支持,帮助地方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开展水毁工程修复和生产自救。同时,做好部分地区抗旱工作和旱涝急转应对。
重大水利工程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会议围绕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等,研究了今年及后续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排,要求抓紧推进建设,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会议强调,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水价标准和收费制度,建立合理回报机制,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以市场化改革推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宣布,我国计划2020年至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29万亿元,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约6.6万亿元。工程实施后,预计可新增防洪库容约90亿立方米,治理河道长度约295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约2800万亩,增加年供水能力约420亿立方米。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苏伟在会上表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是我国的基本水情。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着力补齐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的短板。在继续加快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抓紧谋划一批新的重大水利工程,并且要尽早实施,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
据介绍,2014年5月,国务院第48次常务会议要求分步建设172项重大水利工程,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密切协调、加大投入、深化改革,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今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水利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采取按日调度、挂图作战、逐个项目协调等方式来指导督促各地加快复工,推动建设项目实现应复尽复。
到目前为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经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引江济淮、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库等一批标志性的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南北水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32项工程已相继建成。
对于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强调的“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入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苏伟表示,所谓市场化,就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工程建设运营的市场体系,推动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所谓法治化,就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工程建设运营的营商环境,在依法合规和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前提下,促进不同所有制、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展公平竞争。150项重大水利工程的投资总规模很大,必须要通过加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多渠道来筹措工程建设资金。重大水利工程一般具有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经营收益低这些特点,融资能力总体来讲还是有限的。但部分水库工程和引调水工程,具有发电、供水等经营性收益,也具备通过改革扩大市场化融资规模的潜力和空间。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