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新基建”的大幕已经缓缓拉开,国家和地方大力推动的“新基建”,不仅是当前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稳定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规模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有力抓手。
在此背景下,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窥见了本轮“新基建”背后所蕴含的广阔市场和巨大潜力,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和收益对等,建筑施工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在本轮“新基建”中使自身获得发展和壮大,是每个施工企业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
“新基建”为施工企业描绘了“新路径”
近段时间,“新基建”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 3 月 4 日,国家加快推进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3月21日,发布的《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从加快新基建等6个方面出台20项具体举措。
那么,“新基建”具体指什么?究竟新在哪?为什么要加快推进“新基建”?
目前,关于“新基建”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基建”主要就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 包括 5G 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广义的“新基建”,是相对于以往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而言的,不仅包含了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关乎数字经济的部分,而且按照对数字经济的理解方式进一步分为“数字基础设施化”和“基础设施数字化”,这一定义既包括云、管、边、端等数字经济底层基础,也包含了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如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定义,“新基建” 都是体现创新、绿色等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型基础设施建设, 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基石。
事实上,“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 2018 年底, 5G商用步伐逐渐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进行中。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 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不少专家认为,过去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机场等领域,这些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短期刺激作用明显,但是投资回报相对慢一些。而“新基建”与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 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创造与满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
那么,“新基建”究竟新在哪儿呢?有哪些新特点呢?
疫情防控工作中,费时费力的入户摸排、人工填表是经典场景。
某地一个小区居委会,为了通知居民领口罩,1天打了 358 个电话。而自从使用了阿里巴巴公司研发的“AI 外呼机器人”以后,可同时呼叫全社区。通知领口罩, 仅1分钟, 就全部搞定!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各部门广泛使用产业互联网与企业、医院、居民建立起多层次连接,通过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智能算法分析,成功实现人群迁移的数据统计和关联预警。微信和支付宝平台的“健康码”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得益于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电子证照系统,以及卫生健康、民航、铁路等防疫信息互联互通。
“新基建”的“新”体现在蕴含其中的硬核科技和各类新应用,共同织就了一张巨大的“安全网”。“新基建”对数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核心在于增强数据存储、传输和计算能力,既是“补短板”又具有“前瞻性”。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受到网络速度限制,一些新业态发展受阻,需要“补短板”。另一方面,前期的疫情促进了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数字化大培训”,如果再加上新的基础设施,会催生更多的市场需求。
这次疫情之后,像分级诊疗、远程诊疗、远程办公、远程课堂、智慧城市、健康医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医药、 生物制药、健身养生、文化消费等等,很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笔者从《全球智慧城市2.0 报告》中了解到,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智慧物流、智慧建筑和智慧政务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 28.9%、24.4% 和18.7%。其中,房地产建筑是每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城市结构的核心,更是每个施工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路径。
“新基建”给施工企业带来了“新问题”
有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建筑业总产值35917亿元,同比下降16%。据统计,去年一季度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的增速,可见此次疫情对建筑业有较大影响。建筑业2015-2019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总产值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建筑行业告别了高增长阶段,增速连续9年下滑;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建筑企业主要存在六大类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及时解决,如何解决到位,将关系到相当一部分企业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生存。
其一是建筑施工用工难,人才市场化不足。
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壮年群体数量逐步减少,高技术工一人难求;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
其二是技术创新、信息化相对滞后。
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机械和劳动力成本来为项目降本增效,从而提升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和信息化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接轨,已经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三是安全事故频发,行业危险性急需解决。
2016年、2017年、2018年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三年上涨。建筑业死亡事故总量已连续9年排在工矿商贸事故第一位, 建筑业已经成为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
其四是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行业多为国企基因,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人力、经营、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滞后。项目管理需要从生产提效、降低成本、安全监管、提质节能等多头并举,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
其五是品牌管理重视不够,市场能力不足。
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但也大多执行不到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应将品牌作为公司战略,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品牌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六是工程总承包的硬实力有待提高。
未来随着建筑行业格局的重组,工程总承包主要依靠综合技术能力,进行差异化竞争,提升竞争层次。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独创的工艺设计、设备采购以及对施工安装分包企业和土建设计的协调管理上。实施工程总承包要求企业集团的总部能有效进行职能转变,从松散的行政管理转向专业的业务管理,发挥统一指挥、调配等作用。
行业增速放缓,劳务工人老龄化、质量要求提高,安全事故频发,以及疫情后时代的背景下,施工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2018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速制造与互联网融合,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在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力,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2020年2月26日,住建部发布了一份关于项目复工后的疫情防控要求,明确要求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文件中还明确要求推进大数据、物联网、BIM、无人机等技术。
所以说,数字化转型趋势是施工企业应对问题和巨大压力的破局之法 。
“新基建”给施工企业创造了“新机遇”
今年3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加入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列。对于新型基础设施,一是要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政策环境,创新相关体制机制,支持构建多元化的示范和应用场景,加强前瞻性、引导性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夯实发展基础。二是融合发展,要做好综合平衡和衔接协调,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促进协同融合,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针对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将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未来将统筹推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构建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在整个建筑施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的浪潮下,国家和各级政府频繁颁布相关政策的背景下,行业内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了数字化探索。数字化变革核心是数据,每一个工程项目是核心,需要率先实现工程项目的数字化。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