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打乱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节奏,带来不少需要解决的新挑战。经济压力再大,民生不能欠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容不得拖一拖。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对象范围、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上半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近半数已开工
7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住建部副部长黄艳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相关情况,并表示今年计划改造的3.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将近50%已经开工。
国办印发的意见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见明确,2020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从改造内容看,分为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三类。基础类涉及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和居住安全、日常生活保障的基本设施,主要是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等公共部位维修等。完善类是指满足居民改善型生活需求和生活便利需要的改造内容,主要是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等。提升类是为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积极推进的内容,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
从出资机制来看,本轮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由政府、居民和社会力量合理共担——基础类改造由政府资金重点支持,完善类改造部分由居民出资,提升类改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老旧小区改造重点难点是治理内涝
老旧小区改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项目。改造老旧小区不仅要改外露的“面子”,更要做好惠民的“里子”。居民区露在外面的道路、外墙等设施改造固然重要,埋在地下的供水、排水等工程更是直接与改造的日常生活体验有关。
在改造老旧小区时,治理内涝非常重要。近几年来,我国降雨特征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雨频比较集中,短历时的强暴雨比较多。一些老旧小区由于排水系统老旧,不能及时排水导致内涝。这种情况在未来可能还有加重的趋势,所以要早做应对。
过去城市建设标准较低,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大部分是0.5/年~1/年,即可以抵挡半年一次到一年一次的大降水量。排水管网设计老旧,导致老旧小区容易出现内涝。因此在做老旧小区改造的时候,可以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大管网系统来不及改造提高情况下,把短历时的暴雨蓄滞起来,再慢慢排出去。
此外,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要强调因地制宜。在不大规模拆迁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又要更新一些设施,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如水、电、燃气的管路都需要进行性能提升,但是由于现实情况复杂,按照国家最新的标准,新的管路无法实施铺设。所以在改造过程中就需要创新,在整体布局上,结合现有的道路或者墙面来开展改造工程。另一方面,需要采用新的理念,在管网的改造上可以将海绵城市还有景观提升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隐蔽工程、地下工程的改造也是改造老旧小区的一大难点。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工程图纸遗失或者根本就没有图纸,导致地下工程的结构不清晰,没有资料记录地下管道、电线的铺设、走向情况。而隐蔽工程繁杂,需要多方面统筹协调。
技术人员下沉到社区将起到推动作用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牵涉面广,直接关系到改造的每个家庭,是一项综合、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到非常多的行业主管部门,比如管线单位、产权单位、审批部门等,统筹协调的任务非常重。
对此,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专门工作机制。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负总责。通过上述措施,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负总责,可以加强统筹指导,落实市、县人民政府责任,确保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宣传引导,形成社会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另外,老旧小区改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发动群众参与改造。意见提出,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协商,主动了解居民诉求,促进居民形成共识。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小区改造后维护更新进入积极推动设计师、工程师进社区,辅导居民有效参与改造。完善小区良性轨道。
老旧小区改造协调工作更多的是争取居民的支持。包括居民的改造诉求、方案和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宋昆认为,让技术人员下沉到社区将对老旧小区改造起到推动作用。“小区值不值得改造、用什么方式改造由专业人员来判断更合理,是完善老旧小区检测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