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尊重建筑师 尊重历史文化

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大文章

编者按:前不久,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再次强调了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势在必行。日前,由《华建筑》主办的“云上论建”首秀,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对中国城市发展到当前阶段最为关注的问题——城市有机更新进行深入剖析。之后,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与华建集团总经理张桦、副总建筑师沈立东等一同就更多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问题进行研讨。以下为内容摘编。

城市有机更新需要管理精细化

□伍江

中国经过过去40年的城市发展,经过了快速扩张的过程。我们把过去40年的发展模式称为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环境遭到冲击。今天,中国的城市发展必然面临一个新的转型,即从粗放型、增量式的发展,转向存量型的发展。所谓存量型的发展,就是说它不再以土地、空间的扩张、拓展为发展模式,而是不断提高已经建成的城乡环境品质,提升功能,使得城市越来越符合生产、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宜居。这样一种发展,我们称之为有机更新。要实现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城市建设的管理模式也需要更新。唯有建立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才有可能保障城市有机更新、健康顺利地发展。

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更新?因为需要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能级、激发城市生产力和创造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空间品质;不断挖掘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推动文化创新与繁荣;持续保障城市公平正义,化解和消除城市冲突,创造社会和谐;持续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城市的安全性、有序性、韧性与可持续性。

什么是好的城市管理?好的城市管理,首先有一个价值导向,就是这个城市是人所喜欢的城市,高度突出人的空间权利,高度突出人的便利性、舒适性,要让居住、生活在这里的人热爱这个城市。其次,城市功能的提升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能超过它发展的阶段,要恰到好处,到位但不过分。当然更加深刻的是,我们需要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等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要让所有的市民都能够理解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有机更新的保障。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治理理念和价值观,它意味着传统的以各层级城市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城市宏观治理架构,走向了以各层级城市政府主体为核心的、以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主体以及广大公民为共治主体下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治理机制,它将多元共治的理念和价值注入城市管理的宏观架构之中,以技术治理和末端治理为平台,通过多元主体关系的需求对接机制、分工协作机制、流程再造机制等机制创新,在中观层面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运作机制体系;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治理实线,它将多元共治的理念和价值、系统化的运作机制体系与域市微观管理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智能化的治理技术、精准化的处置手段等,实现城市微观管理的强力回应与高绩效提升等目标。

城市管理精细化要建设的目标是安全、有序、便利、文明和提升城市活力。不论是城市更新的需求,还是城市管理的精细化需求,都有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次是安全、整洁、有序。第二个层次是便利、高效、宜居。第三个层次是创新、活力、魅力。

为了做好精细化管理,需要建立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地理信息技术和多传感技术建立天地一体化信息采集网络,从历史信息到现状信息,从平面信息到立面信息全覆盖采集,做到精细化采集、动态化监测和系统化整合。

以上海为例,近段时间,上海被“五个人人”刷屏,中共上海市委提出要求以共建为根本动力、以共治为重要方式、以共享为最终目的,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我想这“五个人人”正是城市有机更新的根本目的和城市本质所在,也正回应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圆桌讨论

讨论由沈立东主持。

Q1:中国或者说上海,城市更新现在到了一个什么阶段?

伍江:首先,城市更新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城市只要存在,它就不断地在更新。其次,今天的城市更新又是一种新时代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样一种模式的城市更新又是刚刚开始。如果问及上海目前的城市更新阶段,我想还是非常初步的阶段。

张桦: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漫长的历程。其次,城市更新还要保持原有的居住生态、原有的建筑文化以及原有的生活传统,这种全方位的更新保护,对城市更新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机制的配合。

曹嘉明: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是不断更新的,现在无论是政府的管理层面,还是专业人士,或是普通市民,实际上都已了解了城市更新这个概念。此外,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人民建,城市更新应该是以市民为主体的更新,要符合时代的发展。

Q2:目前我们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或者痛点在哪里?

曹嘉明:这个问题要结合实践去思考。比如说上海老城厢的一些改造,当地的居民希望能够改善居住环境,但从我们专业的情怀来说,可能有一些建筑,我们还是希望它能够保留下来。这个痛点怎么去解决,是我们目前经常会碰到的问题。

张桦:现在城市更新的痛点主要是观念的转变。我们以前看一个城市,主要看高楼大厦,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是人性的空间。因为现在高楼大厦不再是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志,但是一个人在这个城市里面是不是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却非常重要。在城市更新中,我们应该从对建筑的关注,对室内空间的关注,慢慢转移到对室外空间的关注。室外空间如果做不到精细化的设计和管理,那么城市的品质无从谈起,人们的感受也会很糟。所以我觉得这是城市发展和人性化需求的一个矛盾。

伍江:比起讲痛点,我更愿意讲问题,现在城市更新可能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表面化。我们一讲到城市更新,就是漂亮、整齐,其实城市更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城市品质,尤其是提升城市的生活水平、服务水平。第二个是简单化。有些人会觉得既然时代变了,那么就用一个新的体制来代替旧的体制,最好政府成立一个部门,出台一个城市更新办法,然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不然,这里面非常复杂,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改革。第三个是过分的逐利化。把城市更新当成一个新时代的、旧城改造赚钱的办法。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这种趋向。城市更新一定存在着商机,一定有经济利益问题,但是不能本末倒置。

Q3: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请三位嘉宾对《通知》进行进一步解读。

伍江:首先,我认为这个时候提出城市风貌的管控非常有必要。其次,目前国内业界对这个通知的解读非常多,不少真知灼见我都非常赞同。比如要想实行管控,首先要有健全的法规,其次要有责任。也有人提出了总建筑师制度,这一点原则上我也是同意的,但我认为城市风貌的管控不能仅仅依靠个人,而是需要集体的智慧。专业工作者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第三,城市风貌管控的目的是要让城市风貌越来越好,什么才是好?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城市的丰富性、多元化,千万不能让城市的风貌管控,最终导向城市的千篇一律。

张桦:城市风格要统一,但也要丰富,而且城市的风貌不是一个阶段,而是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代人都不能控制整个城市的风貌。所以,我觉得根本上还是要提高市民的建筑文化修养。

曹嘉明:在城市风貌的管控方面,首先,我觉得管理者要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最近提出的城市总建筑师制度,我非常赞成,但是总建筑师制度可能不是指一个人,可能是指一个群体,甚至是一种方法。其次,我觉得要倾听市民对城市建设的一些意见。第三,城市建设一定要反复做精细化的规划和设计,经过论证,才能够保证城市品质的提升。

Q4:分享下印象深刻的城市更新案例。

伍江:最近上海把黄浦江两岸传统的“工业锈带”变成现在的“生活秀带”,这个是非常成功的。它很好地传承了历史的记忆,但是它又是新的时代标准。我们讲历史保护,不是说要求今天的人生活在历史里面,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的痕迹不能被忘却。

Q5:对上海的城市更新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曹嘉明:首先,大家都要充分认识、关心这个城市的发展,我觉得可以开展建筑评论,通过正向引导,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其次,从第三方社会组织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加强市民建筑修养方面的科普工作。第三,无论是建筑教育工作者,还是规划或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员,要加强建筑风貌意识。

张桦:城市建设为人民,为人民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人性化,要体现人的价值。人民城市人民建,多元主体参与管理。城市保护靠人民,一个城市的美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是当地的居民有很好的建筑修养。所以提高人民的整体建筑文化修养很有必要。

伍江:我有三点建议,或者说三个呼吁。第一个呼吁是全社会要更加尊重建筑师。在城市风貌的塑造方面,建筑师是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力量。第二个呼吁,建筑师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第三个呼吁,就目前阶段而言,我觉得全社会无论是专业工作者,还是非专业工作者,仍然要极大地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

2020-08-03 暂无 尊重建筑师 尊重历史文化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9239.html 1 3 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大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