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韧性城市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本报记者 时永庆

所谓城市韧性,是指面对突发社会危机时,城市做出迅速响应、较快适应、动态反馈并维持发展的能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及其应对,也给韧性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思考。专家就此提出,在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方面,要完善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加强区域内部联系与城市韧性,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冗余度与模块化特征。

建筑业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在这一轮韧性城市转型升级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建筑企业将以什么姿态面对可期的产业变革?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华北)雄安公司总经理富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总承包公司总工程师余地华、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张铭,就智慧产业服务、工程总承包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等角度深入探讨建筑企业即将迎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项目导向”到“产业导向”

“雄安新区是一个政策与模式的试验田。”富强告诉记者,公众对雄安新区的期望值很高,作为建设的参与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需要创新思路,与其说是管理的创新不如说是服务理念的创新。“新区需要什么我们给他做什么,这就是一个思路。”雄安建设打破常规,设立了三个阶段:智慧服务阶段——数字建造阶段——智能城市阶段,这三个阶段跟公司的战略定位与部署不谋而合。

所谓智慧产业服务并不是一家企业一个专业可以完成的,而依赖于各学科、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建设参与者共同组建的“智库”,这对原本以“项目”为导向的建筑企业是一次考验,无论在知识结构、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上都需要更上一个台阶。“以产业为导向,服务产业,我们能收获得更多。”富强表示,把服务延伸到前端不光是把产品线延伸。

雄安新区为了综合利用地热资源需要进行地热井治理。“从专业和产品类型的角度来看,地热井封井改造不是我们最擅长的。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项目规模不大,但我们很重视,我们把它当成一个战略目标而不是一个市场指标。”富强请来热力和地热专业单位提供专业,结果他们把雄安新区安新县这个项目做成了全国地热井资源治理的一个标杆项目,各地前往考察学习的单位络绎不绝。

每一个项目都涉及多个学科或多个领域,富强介绍道,“落户雄安新区的每一个头部科技企业给雄安新区提供的产品与技术是不一样的。阿里巴巴在雄安新区提供数字规划平台的技术,百度在雄安新区提供了无人驾驶技术,京东与同济大学会同众多团队研究地下物流综合环廊技术。猪八戒网为雄安新区提供人才共享平台,腾讯在雄安新区提供了智慧教育的系统,当然还有中国移动提供的5G技术、中国电信在雄安新区建了第一个数据中心。真正的产业聚集是对韧性城市最大的支撑。”

雄安公司创新经营方式,进而以产业为目标。他们与落户的央企、互联网企业签署战略协议,尽管初期的时候是指向了目标项目的战略协议,但从长远来看,深入涉足产业才是先见之举。

发挥专业领域总承包服务能力

当被问及完成“极速”建造的“关键技术”时,全程参与“两山医院”建设的余地华介绍,按照上级要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并不采用EPC模式,但余地华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都按照EPC的理念。“我们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就把设计管理团队派到设计院,跟设计院共同开展工作,整个工程必须形成设计、施工、采购融合,并且配备相应的组织机构。”

余地华的团队被认定为“不二之选”是事出有因。早在两年前,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便成立了“教科文卫事业部”,致力于专业领域产业研究与实施。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也于2019年设立了“健康产业事业部”,从组织上对相关产业的实施提供资源和技术保障。

强大指挥体系对这场战役也是功不可没。余地华补充道,火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采用的是三级指挥体系,第一级是武汉市城建局牵头组织政府相关单位为现场解决相应的问题,包括后勤保障、工程服务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第二级是中建三局牵头,参建专业单位共同组建的矩阵式组织架构;第三级是分区的项目组织架构,每个分区就是一个项目部。

项目团队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分阶段逆向设计。余地华介绍:“发挥EPC整合优势,深化设计与采购提前介入设计阶段,根据设计内容去采购加工再来安装根本来不及,所以我们根据内部医疗文卫大数据,预估需要采购的产品类别和数量,在第一时间集合相应的资源,并将实时资源信息共享给设计院,再由设计院评估材料和产品的尺寸和数量,从而保证了图纸的可建造性。这一举措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拓展建企数字化运维能力

“从建筑的智慧运维来看,以前我们的运维是什么?应急性的运维,就是坏了去修。后面进步了,变成预防性的运维,它还没有坏就把它更换了防止它坏。现在我们希望打造的叫做预测型的运维,它将要坏还没有坏的时候我们维持它的正常运行,同时提供维护维修。”张铭向记者介绍。

张铭自豪地告诉记者,由上海建工自主研发的“基于BIM的医院建筑智慧运维管理系统”就是数字运维典型的案例。2019年,该系统逐步被推广到南京、深圳、青岛、平湖等多地的医院并吸引多地的医院及建设单位交流学习。

该系统结合BIM、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设备故障的主动报警通知与联动处理,可有效减少突发故障,提前确定故障位置、故障原因、需要准备的配件,减少工人维修过程往返的时间约60%,提升维修处理效率,减少了工程总承包单位对工程质保和维修工作的成本10%以上;通过建筑能耗大数据异常挖掘和基于BIM的用能异常精准定位,辅助提升了节能管理水平,实现了节能的目标;通过工单语义智能分析实现反复工单、高频问题的精准挖掘,督促工人彻底解决报修问题,对供应商配件质量也可有较好的评估依据,降低了反复报修的比例,有效提升了医院后勤服务满意度。

当被问及该系统搭建的过程时,张铭道出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建筑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我们现在的信息大量是碎片化的,断层式和孤岛型的,有了这个建筑模型以后,就给我们信息平台提供了基础。”张铭提出了建造模型向运维模型转换的四个关键问题:模型整体轻量化、重要模型精细化、机电模型逻辑化、模型结构可分析化。他接着介绍,“怎么让数据活起来?就是进行运维过程当中动态信息的采集、集成、分析和反应,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要围绕物联网技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传感器采集过来,加载到这个模型上。同时我们要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我们要进行海量异构数据的集成,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给出了建筑运维今后怎么样进行的过程。”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为了更好提供数字建造与数字运维服务,建筑企业需要清醒认识到生产方式传统、技术老旧、软件滞后、工厂及现场工业化程度低下、产业链标准不一等方面与新业态、新产品生产要求的不匹配。上海建工目前正承担着上海市建筑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任务,平台建成后,预计每年示范工程降低建造成本10%以上,缩短工期25%以上,提高建造效率30%以上,资源节约率达20%以上。张铭相信这一举措也将带动行业产能提升和数字进程。

如何深度参与城市建设和运维是行业关心和探讨的热点话题。作为国民支柱产业,如今的建筑业所承担的已超越了城市建造的内容,建筑业产品扩容、产能升级、服务延伸变革正悄然进行,而城市转型升级将为变革提供更大的动能。

2020-08-03 时永庆 □本报记者 时永庆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9250.html 1 3 韧性城市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