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兰心大戏院修缮工程开工仪式在沪举行,这座上海开埠至今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剧场,将会暂别观众一年。
1867年3月,英侨集资在诺门路圆明园路口创建Lyceum Theatre,由英侨爱美剧社(简称A.D.C)演出话剧。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韬将Lyceum Theatre译为“兰心”。
64年后,兰心大戏院迁址重建于茂名南路57号,从此写就一段风雨百年的沪上传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风云际会的上海,成为整个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会,并逐步形成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而当时站在上海文化舞台C位的,正是兰心大戏院。
兰心大戏院是中国最早的欧式剧场,其建筑风格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建筑,在外观上诠释了中西合璧的新古典主义,1994年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能不能既让时光驻足、留住回忆,又嵌入时尚、现代之风,考验着此次修缮工作。
有关兰心大戏院的历史资料几经浮沉、踪迹难寻。在施工筹备期,修缮团队跑遍了城建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等多处,才搜集到改造复原所需的依据。
修缮工程的设计团队严格考据历史资料,力求复刻经典。富有历史感的转角大门、雨棚、屋外老建筑特有的铸铁雨水管将被一一保留并加以修缮……标志性招牌“LYCEUM”百年之后又将重新树立起来。
外立面的泰山砖,在如今的现代建筑上几乎绝迹。修缮工程团队将对其重新清洗、修补破损,最后使用专用勾缝剂予以填缝,确保色泽整体协调,令建筑的底色更添历史韵味。深浅不一的红砖不经意排布,实则是细节中潜藏的匠心巧思。
进厅的地面将由米黄色大理石复原为现浇水磨石,与原本的水磨石楼梯交相呼应。
观众厅的墙面与天顶也是此次“复刻”重点,颠覆修缮前的装修风格,力求还原老上海的“原汁原味”。复古的壁灯、精美的雕花,点缀简洁的线条与色块,低调却不失华美。
而此次新增的拓展空间如化妆间、卫生间等功能性设施,也将遵循老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行的Art Deco装饰风格,卫生间的地砖采用马赛克拼花,墙面采用定制规格的手工面砖配合定制腰线及造型踢脚板,古典主义风格与海派摩登在此融合。
修旧如旧,还需吐故纳新。在复原历史旧貌的同时,需要对内部进行现代化的重新规划与升级改造,这就涉及很多技术难点。演艺场所对隔音的需求,以及现代建筑所追求的保温和节能,都需要在使用现有材料的前提下予以实现。此外,兰心也将邀请专门机构做结构性测评及“加固”工程,以确保这座百年剧场的安全性。
修缮后的兰心大戏院座位数从原本的681个增加到709个,舞台的台口将被适当拓宽,并尽可能增加吊杆,以适应更多类型的演出,如中型音乐剧等。(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