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很多施工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新基建”的技术,数字化手段管理项目。仅陕西建工八建集团2019年服务的项目就有许多个,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步伐正在加快。而从应用上来看,都是围绕BIM、智慧工地等核心技术开展的。智慧工地将更多人工智能、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术植入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物体中,并且被普遍互联,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整合在一起,实现工程管理干系人与工程施工现场的整合。智慧工地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来改进工程各干系组织和岗位人员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BIM技术为工程项目提供一个可视化、可量化的协同管理平台。通过轻量化的BIM应用方案,达到减少施工变更、缩短工期、控制成本、提升质量的目的,同时为项目和企业提供数据支撑,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和企业集约化经营。通过BIM实现建筑实体数字化,智慧工地实现生产要素数字化。共同支撑项目管理全过程数字化,BIM+智慧工地是项目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支撑。
就目前来说,施工企业是站在微笑曲线的中低端部位,但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争取成为穹顶曲线的高端,在这个过程中,数字项目是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施工企业在过去十几年信息化过程中最缺失的一部分。
一个工程项目的数字化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板块是由建筑、结构、机电、场地、措施数字化构成的建筑实体数字化,也就是我们的BIM技术;第二个板块是施工现场大量的要素数字化,即人、机、料、法、环这些要素的数字化,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智慧工地;第三个板块是包含技术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在内的过程管理的数字化,即前期进行规划,中间通过移动端采集相关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变成可衡量的内容。
“新基建”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数字项目是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基础。那么,该如何思考数字项目建设的方案呢?
我们仍以陕西建工为例来说吧。
陕西建工去年荣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91位,比2018年度提升6位;ENR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强第24位,比2018年度提升2位。获评省国资委“稳增长贡献企业”“国企改革先锋奖”。他们对数字项目的定位是:坚持有用、有效、有根的原则。
“有用”是指信息化建设要以“用”为本,以陕建集团运营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效”是指在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坚持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水平为标准。
“有根”是指信息化建设一定要落到实处,落到工程项目上。
企业将这一建设的原则落到一线的工程项目上,通过生产调度系统和集采系统两个抓手来实现。所以对生产调度系统来说,第一个目标是实现集团的远程沟通,在集团领导没有办法亲临项目现场的时候,可以通过系统远程与子公司的重点项目进行视频会议,结合生产的数据、实时的状态了解项目的实际状态。
而很多企业目前采取的管理方式是,每个季度或半年派出一个巡检队伍把全集团所有的项目进行巡检,以掌握项目上是否存在风险,这种方式很难发现项目的真实问题,因为每一个两到三人或三到四人的巡检队伍利用一天或一天半的时间是很难了解到过去一个季度或半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大量问题的。
巡检队伍的专家往往通过看项目的工程资料是否齐全来判断项目是否存在风险,但是项目会用补资料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陕西建工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集团和企业对一线项目信息的获取,以及时把握风险。
第二个应用就是企业放弃了传统的通过结果性的数据,采用过程中的数字化方式获取下级单位的数据,对安全的风险情况做综合评估,用数据化的方式来评估下级企业的经营情况。
第三个应用就是各级领导和甲方巡检时,也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来对项目做检查,避免了对每一个项目的亲自走访。
所以,通过数据建设,陕西建工建立了一整套数字化系统,对一些重点项目多板块数据都存在,陕西建工只要通过线上视频会议就能了解到项目的真实情况。
陕西建工既做到了BIM技术和项目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还提高了互联网技术在智慧建造方面的应用广度,而且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建造方面的探索和应用,两个项目的实践和探索,为陕建智慧建造奠定了基础,值得推广。
“新基建”为施工企业带来了“新方法”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20年前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20年后的本轮“新基建”的概念、外延和特点决定了其背后蕴含的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如何准确踩点,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是本轮“新基建”大潮下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从本轮新基建浪潮下源头信息获取与品牌打造,到企业自我提升,再到项目参与方法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新基建”中应当把持的原则四个角度,笔者总结了十六个字的应对——获取信息、新旧结合、内外兼修和根深叶茂,为建筑施工企业参与本轮新基建项目提供一些思路参考。
信息获取是承接项目的前提,品牌输出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两点无论新基建浪潮是否来临,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
信息获取不仅局限于市场项目信息的收集、更新与识别,还要及时跟进国家政策,把握重点、热点区域发展趋势和动态。尤其是在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房建市场会进一步调整回落,新型基建和新兴传统基建作为补短板和提升民生服务的重点,增量的不断增大基本上成为定局。需要企业尽早布局、尽早谋划,提高对项目信息获取的重视程度,培养企业对于政策和区域发展的敏锐嗅觉,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的新基建大潮中能先人一步。
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想要在本轮“新基建”浪潮中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还需要借助于自身品牌的打造与输出,特别是在认同感、客户满意度、行业代表性三个方面进行企业品牌的打造。同时,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更重要的是品牌工程的打造,尤其对于新领域的项目,通过一两个品牌工程的树立,获取的是更多业主的关注度、更大的工程报价弹性空间,从而达到对市场制高点的占领。
“新基建”伴随的是大量新项目的展开,但也需要提醒建筑施工企业对存量项目仍保持一定的关注度,这些项目具备一定的市场空间。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需要借助“新基建”的东风,实现自身在传统基建领域的转型升级。
重存量,深挖存量项目市场。在各省市发布的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占比最大的还是传统基建项目。根据腾讯研究院的统计来看,中央的8次重要会议除了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外,其他6次都是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同时提到,甚至对传统基建的表述更为详尽、更为具体,可见传统基建的存量市场依旧很大。新基建是热点也是潮流,但热点和潮流的背后是大量参与主体的涌入,伴随的是市场化的不断放开,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呈现出卖方市场(发包方主导)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存量项目市场,项目情况比较明了,行业也多属于建筑施工企业熟悉的传统领域,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存量项目市场上,建筑施工企业有一定话语权和选择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新基建大潮来临之时,不妨回头再看一看以往的存量项目,认真挖掘其中的潜藏的市场潜力。
借东风,强调“提质增效”,促传统基建的“产业升级”。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需要借着“新基建”这股东风,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积极引入新技术,完成自我的华丽蜕变。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如今的物流建设水平已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建设多层次、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交通项目拉动基建投资的效率也相对较高,在近年的基建项目中的重要性正在提升。因此,在传统基建中,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留意各个细分行业中的技术标准升级、实施模式变化,当基建周期来临,都将是基建发力的重要方向。
此外,还应关注新基建与建筑工程的关联性。例如,新基建的重点领域中,高铁城轨是传统基建的新型部分,而特高压则与部分电力建设建筑公司的主业密切相关,其余5G、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领域看似与建筑施工企业关联性不大,但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其投资额中的建筑工程投资平均占比达到40%左右,因此相关领域投资景气向上也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参与。
本轮“新基建”的特点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自身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既涉及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也关注企业的外部提升。
在“新基建”到来的今天,尤其是在一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面临的是新主体、新方式和新领域,如果仍然沿用以往松散的内部管理方式,很难真正应对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基于此,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打造“结构合理、制度完善、职责清晰、运营高效”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建筑施工企业无论从企业结构、人才结构和公司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应当应对新基建的需要,对企业各方面进行改革,包括机构改革、管理体系改革等,同时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利于尽快开展“新基建”业务。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已经设立有科技公司、科技中心和相应科技板块,有一定基础的企业,更应当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强投入,以其为支点,做强做大“新基建”业务,使其成为新的主业和利润增长点。
同样,新领域项目的出现也对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升级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伴随着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项目内容的科技化,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当考虑开展一些行业横向合作。
我国建筑业实行的是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新基建领域的很多行业也有相应的资质要求,获得相应的资质是进入市场的第一步。例如,建筑企业想参与5G基站建设,需要具备通信工程施工总承包等相关资质。承接特高压建设工程,需要具备电力工程相关资质,包括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或输变电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承揽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或者试验业务的施工单位,还需要取得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城际高速铁路工程需要由具有铁路工程相关资质的企业承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需要由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承担。另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也将会催生很多新基建工程项目。这些领域可能涉及建筑业企业资质包括:电力工程、通信工程、机电工程等施工总承包资质,电子与智能化工程、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输变电工程等等专业承包资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获得所有资质,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着力选择与自身背景有一定联系的行业,挖掘自身潜力,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资质升级,获得相应行业的市场准入资格。
而对于新兴传统基建模式,建筑施工企业还需要关注的是发包模式的变化,具体来说,EPC模式近年来已经被逐渐应用在传统基建项目的发包过程中。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正式出台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也需要确保自身具备承接项目的资质。
同时,还应大力探索行业间横向合作、兼并重组,获得专业技术支撑。通过与从事信息科技等高科技生产、运营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合作的方式,在保持目前企业结构和经营管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与科技企业组成联合体,开拓新基建业务,在新基建业务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另外,高科技企业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根据自身的实力情况,开展一些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比如通过并购、交叉持股等方式,尽早取得相应的资质、人才和能力,也可以实现快速发展和渗透“新基建”相关领域的目的。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纵观我国几轮的基建浪潮,从不缺乏勇立潮头博大浪的建筑施工企业,但是能真正能够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永远是少数。建筑施工企业要想真正在本轮新基建浪潮下傲立潮头,还需要遵循“求新求变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和“扎根自身优势方能从容应对”两个原则。
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新基建”中求新求变是客观现实需要,毕竟浪潮涌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仍需要警惕,求新求变应当是在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的前提下。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面临国家新政策与新产业推出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参与新模式、进入新行业新领域,带来的是“一变就乱、一变就死”的结局。所以,还是希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审慎对待新基建中的新领域、新行业以及新特点,积极应对的同时做到稳妥调整。
此外,新业务、新项目承接,永远不能抛弃自身的优势,这也是重视企业传承和积淀的必然要求。只有扎根自身的优势,发挥企业的长处,才能真正做到在机遇和挑战来临时能够从容面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