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作为20世纪早期就被提出的概念,因其具有建造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工艺现代化等优点而被广为推崇。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政策利好的不断出现,国内装配式建筑行业日益升温。
市场规模不断上升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行业高速成长,市场规模不断上升。根据住建部《2019年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报告,从2016年到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平均增长率达55%。其中,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4.18亿平方米,同比2018年增长45%,约占新建建筑面积的13.4%。
而装配式建筑受到如此热捧,离不开其环保、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不同于传统建造方式有大量的现场作业,装配式建筑将大量的工作转移到工厂内。相对而言,装配式建筑更符合绿色发展的需要。据相关数据显示,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的现浇模式,减少了70%的建筑垃圾排放,节约木材60%。
此外,装配式建筑还有利于缩短工期、节省人工成本。由于大部分构件已在工厂预制完成,对现场工人数量的要求大幅降低。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红利弱化、建筑业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愈加突出。于是,国家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陆续释放装配式建筑相关利好信号。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等工作目标。
政策东风频吹
迈入2020年,国家相关部委、各大省市陆续加大了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推进步伐,相关政策东风频吹。
7月24日,住建部等联合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
7月28日,住建部等13个国家部委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钢结构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和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等。
8月14日,《东莞市装配式建筑专项规划(2020—2025)》印发。规划提出,到2020年末,广东省东莞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建筑项目(含PPP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
制约因素仍在
装配式建筑也面临着诸多痛点,使得企业难以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同时制约行业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较为复杂,各环节企业关联程度高,以中游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商、预制构件生产商、工程施工方及装配式装修企业为核心,涵盖上游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下游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服务商。
另外,装配式建筑对构件的标准化、模数化程度要求很高,但构厂商实际运营的过程中缺乏相关意识,不同项目的产品设计、构件规格尺寸均有所差异。由此,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厂商还需区分协调不同项目,满足定制化的需求,并反馈于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构件生产和后期施工、装修、运维等各环节。
这无疑对装配式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数字化信息建设的缺失、建设模式创新不足,使得装配式建筑优势难以发挥、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工作。
如何破局?发展数据建造、智能建造。开发利用数字化建造平台,将设计、生产、物流、施工、运维的全过程标准化,打通全产业链条,提高效率。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