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查公馆的前世今生

□姚 玲

20世纪上半叶,上海崛起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吸引了大量外国侨民来此定居,随之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理念和建造手法。这一时期的海派建筑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古今结合,华洋交融。尤其是租界内兴建的各式花园洋房,建筑质量好,风格多样,设计精巧,布置灵活,建筑密度低,庭园绿化得体,环境优美。时光流逝,岁月更迭,许多老洋房却风华不减,默默地见证着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档案记载着这些老建筑的辉煌历史。

在上海市中心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在高楼林立间大隐于市的,有一栋上海滩的传奇老洋房,堪称老上海的“活化石”。这座传奇老洋房,坐落在威海路420号,是一座仿古典欧洲城堡式的四层洋房。这座以欧式古典风格而闻名的建筑,曾是上海滩著名颜料大亨邱氏兄弟斥巨资打造的花园住宅,也是上海滩非常知名的一座百年建筑。

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如果说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见证的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历史,那么散落在市中心那一座座精致的老洋房书写的则是一个个近代达官显贵、富豪名人的传奇故事。而查公馆书写的就是上海滩四大颜料商之一邱信山、邱渭卿兄弟的传奇故事。

百年建筑应运而生

1917年,刚成为巨富的邱氏兄弟和大多数国人一样发财了就要买房,于是购买了现威海路414号的十亩土地,营建自己的豪宅居住。因宗族传统教育熏陶,邱氏兄弟友爱弥笃,因此对设计的要求是有分有合,既是分家各居,又能朝夕相处,按同一式样建造四周临空独立,但园内相通、相对称的两座建筑物。

按照这要求,建筑师设计了两座仿城堡式古典样式的洋房,与当时上海的花园洋房一样采用主体西式,夹杂中式的风格,外观厚重、雄伟,坐北朝南。单楼建筑面积1777平方米,高三层,局部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局部采用混凝土。如果俯视这两座洋房会发现,其整体呈“H”字形,中间为主楼,南北通透,两侧为东西翼辅楼。主楼南端两侧略突出,构成塔楼状,有四层。

房屋内饰是邱氏住宅颇为用心之处。例如一层室外露台采用较大面积的方型花式缸砖,白色为底,四角红色切角,中央为八瓣菱形蓝色花纹,表面釉质。室内地坪采用红、黄、黑三色六边形马赛克混拼,构成交错蜂窝状装饰。周边再用红、黄、黑三色四条矩形马赛克勾边,整体色彩协调、图案清晰。均是不可多得的高质量地坪铺装实例。

总体来说,邱氏住宅从南面看,各种欧式柱、拱和券的结构,偏向于西式建筑风格。从北面看,二楼宝瓶栏杆、外廊立柱和带花饰券心石,则有中式建筑的色彩。这种设计体现了邱氏兄弟外崇西洋、内求传统的思想,也是其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建筑的原因,所以后来上海市政府将其列入第三批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名单。

历经岁月变迁

1920年,邱氏住宅落成,上海人有风俗习惯“哥东弟西”,于是哥哥邱信山住入东楼,弟弟邱渭卿住入西楼,两幢楼中间用花园相隔。花园中养着虎、蛇等动物。园中建有一个水池,水池内有鳄鱼,池外养殖穿山甲、蟒蛇等爬行动物。

由于邱氏祖孙三代都酷爱饲养信鸽,池边还搭建不少鸽棚,饲养数达一、二千羽。每当清晨鸽子出笼时,呼啦啦的一大片,威海路上天空也被遮去一半,与大宅一起成为邱家在上海滩发迹的象征。

在邱氏住宅居住多年后,邱家子孙繁衍,逐渐居住不下,邱氏家族又购买了多处房产,陆续搬出去。例如居住东楼的邱信山,后来买下陕西南路102弄1-4号房产,带着他的后代搬去居住。邱氏住宅之后主要由邱渭卿一系子孙居住。

邱氏家族经济富裕,子孙锦衣玉食,但随着后来家庭内部矛盾加剧,终于难以为继。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邱家各房都有分家析产、自立门户的意向。适逢上海三大私立学校之一民立中学因“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因,设在南市大南门的校舍毁于炮火,原在租界内的地丰路临时校舍不敷应用,亟须另觅较大房屋作校舍使用,乃与邱家洽商租赁大宅的东楼作为校舍。

谁能想到,这栋建筑还能从此和百年名校结下不解之缘。它曾作为民立中学的校舍长达六十余年之久。民立中学由上海望族苏氏兄弟苏本炎、苏本浩等人创办于1903年,有别于当时的教会与官办学校,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能在这里接受教育。当年,从这里不知走出过多少有识之士。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时期,民立联合其他学校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学生联合会;1931年的“九一八”抗战,200多名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日。民立中学是当时颇为有名的一所学校。

1940年2月,民立中学又出资买下东楼,正式作为新校舍。西楼同一时期卖给了一个汪伪政府官员。两座洋房都转了手,邱氏住宅的故事就此结束,进入民立中学时代。

重获新生

抗战结束后,西楼被充公没收,分配给民立中学,从此邱氏住宅两座楼全归民立中学所有。

20世纪90年代,为了扩大教学面积,民立中学拆除了西楼,在原地建造了一座新的教学大楼,东楼以4号楼的名称继续作为办公室使用。东楼的塔尖也由于遭受雷击和火灾毁坏而拆除。

2004年9月,民立中学迁入威海路681号新校址。东楼这栋老洋房被上海市政府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后香港兴业国际集团购买下大中里地块进行商业开发,东楼作为保护建筑得到保留,整体向南偏东平移57米。

2010年1月26日,整幢重约3300吨的建筑由液压千斤顶推动,在计算机控制的同步顶推系统控制下,以每分钟约两厘米的速度缓缓滑向新位置。在移位过程中,实时监测变形、应力、荷载、动力特性及沉降数据,并精确测定各点位移,以及时发现移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变化的蛛丝马迹。2010年2月7日12时06分,历时13天,这幢老建筑平稳移至终点——兴业太古汇威海路入口道路一侧,完成了57米的新生之旅,移位后的专业检测确认保护建筑结构良好。

之后,对于东楼的修缮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和其他保护建筑一样,东楼的修缮工程原则是“修旧如旧、灿烂如新”。“修旧如旧”即“恢复原貌”,用原始材料通过各种方法将东楼的外立面和内部装饰恢复到初建时的状况。“灿烂如新”是指通过清洗、加固、增加现代化设施等方式将东楼的风采恢复到刚建成时的靓丽,结构如新建建筑那样结实,以及能如新建房屋那样符合现代生活标准使用。

查公馆的诞生

如今,这座民立中学曾经的老校舍已改名为“查公馆”,在兴业太古汇投入运营之际,查公馆也如期与市民相见。为了纪念香港兴业国际集团创始人査济民先生,这座建筑被重新命名为“查公馆”。与这栋百年人文建筑相得益彰的是,查济民先生的一生同样充盈着传奇色彩,穿越时空而来与查公馆相拥,成就一段佳话。

在整整5年的精心修缮下,查公馆重又回到大众的视线之中。一个全新而又充满着历史韵味的老洋房历经时代的变迁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整修后的查公馆焕然一新,建筑主楼高三层,东西两侧突出部位原高四层,砖混结构,立面首层采用仿石材,清水红砖墙。二层中部设券柱外廊,作爱奥尼式倚墙列柱,立面上有几条水平线脚,上檐部山墙立面为巴洛克式。北部立面有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特色,木装修细部精湛华丽。门楣有石雕,檐口、柱头、勒脚、栏杆细部有精细装饰。建筑整体庄重典雅,建筑物内外保留了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元素。

“查公馆”这座具有浓厚上海味道的百年名邸,与现代气息结合,独具特色,走进这座建筑的人们,仿佛走进了一扇“时光之门”,感受来自百年来历史的积淀。这座重获新生的百年建筑,无一处不透着岁月沉淀下的优雅。窗户外面是葱茏的梧桐,梧桐外面是喧嚣的街道,仅仅隔开一堵墙,却享受了另一种心境。这座百年建筑,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记载着岁月的痕迹,也令人感受着这份都市中难得的静谧。查公馆犹如一位历经岁月却依然拥有绝世风华的优雅美人,隐匿在浮华后面,安静地看着这个城市的日新月异。它记载了上海曾经最安逸闲适的生活,见证了上海一个世纪的沉浮。因为沧桑,所以成了承载回忆的载体,给今天的人们一个怀旧的空间。且让我们走进这历经岁月沧桑的查公馆中,去领略这座建筑别样的风情与美丽,品味隽永而悠长的历史,令人回味无穷。

2020-08-31 □姚 玲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9714.html 1 3 查公馆的前世今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