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8月30日,核心区控规全文发布,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首都规划建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批复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要深刻把握“都”与“城”、保护与利用、减量与提质的关系,把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和治理“大城市病”结合起来,推动政务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老城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相互促进,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对此,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对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将建设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也进一步明确了核心区的规模与结构。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根据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上,规划以“两轴(长安街和中轴线)、一城(北京老城)、一环(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骨架,提出加强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推动老城内外和谐发展,融汇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城市风貌,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其中,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使之成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沿二环路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加强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对公共空间和建筑形态的精细引导,形成承载传统风貌基调的眺望景观、城市色彩与第五立面,展现千年古都菁华、东方人居画卷。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还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坚持“保”字当头,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保护好胡同、四合院、名人故居、老字号,保留历史肌理。同时,注重街区保护更新,根据街区功能定位和风貌特征,分类施策,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有序推进高质量街区保护更新。此外,规划还突出改善民生工作,要求常抓不懈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重点抓好物业管理、加装电梯、居家养老、便民设施等工作,探索更新改造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公示草案,正式公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中,特别增加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把健康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编制核心区控规在首都规划建设史上是第一次,是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说,核心区控规编制中,将突出政治中心和突出人民群众这两条最重要的要求有机统一,充分把握了千年古都保护更新的特点,在规划理念、组织方式、实施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
据了解,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编制工作历时近3年,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咨委专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领衔,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21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北京市、区各部门也从规划实施角度参与到规划编制中。吴良镛、徐匡迪等49位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提出近300条意见建议,2019年末公示1个月后,社会各界共提出1269条意见,编制组对所有意见进行逐条整理、研究,并积极采纳。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