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分离七年
独自成长的少年蕴含内劲
直到8月中,今年第一次迈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校园,甘安东既兴奋又忐忑。兴奋于,受疫情影响,生活学习的轨迹终回归以往;忐忑于,面对大学下半程的未知挑战,20岁的他感到有些踟蹰。
纵使百感交集,与远在咸阳和广州的父母分别通电话后,多年练就的坚韧内心,还是将甘安东的情绪拉回到该有的位置。
这是中天控股集团资助的学子之一,秦岭深处,作为这个贫寒之家未来最重要的支柱,通过学业完成逆袭,是他的首要任务。
村民眼中的“孤儿”
当年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位于汉中市佛坪县的岳坝村是个典型的留守村。全村的青壮年几乎常年都在外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只剩老人与小孩。“以老带小”的家庭模式注定让不少孩子自幼就体验上“留守儿童”甚至是“孤儿”的滋味。只不过,大部分人一年到头还是可以与父母团聚,而甘安东却是个例外。
2013年,父母前往广州打工,彼时甘安东还是个半大模样的初中生。
“他们去广州帮舅舅打理工厂。那时候小,也没觉得有什么,身边的同学爸妈也都在外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甘安东说得很平静。
实际上,自那年起,甘安东的父母就几乎没有一起回到秦岭深处的这个家。父亲几年后辗转到了咸阳打工,母亲则一直留在广州。初二起,甘安东靠着父母每月寄来的微薄的生活费以及家里的几亩地,与奶奶爷爷相依为命。
生活的苦,在青春期的甘安东身上刻下了条条疤痕。好在争气,2018年他以530分的成绩考上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了当年全村唯一一名大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不少村民都特意来到甘家,想再亲眼瞧瞧这大伙儿眼中的“孤儿”。
有着一颗坚韧内心
不怨天尤人要让父母放心
走访中,甘安东正从家里的老宅往新房里赶。
“每天都会去家里看一看,地里还有菜,也要打理下。”
甘安东口中的“家”,是甘家祖孙三辈生活的老宅。去年,考虑到河水洪涝隐患,岳坝村上百户村民集体搬迁进了政府提供的“新村”。这也让甘安东20年来首次搬出了那间100平米的老平房。
因为恋旧,奶奶仍住在自己的家里,只剩甘安东一人住在三居室的新房里。洗衣、做饭、打扫都要由他自己完成。一有空,甘安东还会到奶奶和外婆家里,帮助老人干这干那。
今年春节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甘安东返校上课的脚步,却也让久违的父亲在这个家多停留了日期。半年时间,爸爸、奶奶和自己,三个人平静地度过每一天,和父亲聊聊学校的事,听听父亲在外打工的琐事,都成了这个家几年来鲜有的幸福片段。
这份幸福,甘安东很知足。七年前,甘安东已模糊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对于一家人的不易,他从不怨天尤人。
在父母前往广州打工后,舅舅的鞋厂因经营不善欠下了数额不小的银行债务。屋漏偏逢连夜雨,患上尿毒症回家乡治疗的舅舅,每月要透析十次,不菲的医药费再次给予这个家沉重的一击。
如今,分别在咸阳和广州打零工的父母,不但要供起远在汉中大山里的一家老小,还要帮着形单影只的舅舅还债、治病。这一切的一切,都被甘安东看在眼里。
“是否埋怨过这个家?”
“没有,父母都很不容易,我不能再让他们担心了。”
在甘安东内向的性格里,似乎有着一股隐隐的力量,从蓄力到发力,少年咬着牙,从不屈服。
回馈社会持续“发光”
立志要做外国人的老师
就在今年的暑假,甘安东随学校组织,来到了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参加大学生“三下乡”活动。7天时间,让他有机会近距离学习脱贫攻坚志愿服务中的种种细节。甘安东说,从受人帮助到为人服务,自己的将来要做一个“发光”的人。
绵绵秦岭,让山里走出的孩子拥有宽广的胸襟。在学校,甘安东热衷公益活动,只要学院和系里有组织,第一个报名的总是他。西安马拉松、学校志愿者队、“三下乡”活动……甘安东自小受过的每一份帮助,都成为如今他坚持公益的理由。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外国友人涌入古城西安,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穿越古今在此上演。除了立志做一个坚持公益的人,就读于国际汉语教学专业的甘安东还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教师。
“一段历史充满了迷,这正是历史所吸引我的地方。接下来的四年,我会尽可能地去了解西安的历史,西安的故事。”
这是进入大学时甘安东写给自己的一段话。平时喜欢阅读历史的他想用所学,让世界上更多人领略中国传统文化。新大三已经开学,考取教师资格证是甘安东近期的一大目标。
“现在不是在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嘛,以后来咱这的外国人会更多,我的专业刚好可以迎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说到将来,甘安东充满信心,他开玩笑地说,作为系里为数不多的男生,自己有一定的优势,今后的路一定能走得顺畅。
在这个内敛、独立、坚韧的大男孩眼里,过往的种种苦难必将随着自己的成长,化成照亮未来的光。他如此坚信,并奋力追逐。
中天志愿者与甘安东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