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上生·新所——时光铸就的百年传奇

□一 今

近两年,位于番禺路历史风貌道路的“上生·新所”成为上海网红时尚新地标。回顾它的前世今生,在100年前,这里是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欧美侨民的“休闲娱乐天堂”,平常百姓可望而不可及;在70年前,这里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人勿近的“科研实验区”,60多年谢绝普通访客。幸运的是,作为上海市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经过长宁区政府、业主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实施方万科集团的共同努力下,上生·新所终于在2018年5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

目不暇接的美丽建筑

上生·新所紧邻有着“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盛名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由3处历史建筑、11栋贯穿新中国成长史的工业改造建筑、4栋风格鲜明的当代建筑共同组成。

其中,出自匈牙利传奇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之手的历史建筑,属于典型的西班牙式风格,兼具巴洛克等多种设计元素;在由建筑师埃利奥特·哈扎德设计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中,也有造型不同的立柱、木质窗棂和护墙板等设计细节。这些建筑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随手一拍就仿佛有满满的故事倾泻出来,充满着沧桑历史的无穷魅力。

1920年,美国建筑师埃利奥特·哈扎德设计建造了“哥伦比亚总会”大楼,大楼分为主楼、副楼和泳池三部分,其中,主楼现为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健身房现为海军俱乐部。建筑为西班牙风格,其外立面和空间格局基本保存完整,但是由于虫蚁腐蚀,建筑内的家具和门窗,大多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坚硬的“外壳”。这个“外壳”,原本为黄沙水泥拉毛饰面,这是西班牙式建筑的典型墙饰,也是那个年代,上海较为流行又廉价的外立面处理方式,富有立体感和设计感。

虽然尽可能复原建筑,但上生·新所对于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也保留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痕迹。比如,建筑中有两个左右对称的阳台,一边阳台的铁栅栏有多个C元素打造(哥伦比亚乡村,简称“CCC”),而另一边阳台的铁栅栏被损坏,在后期修复中,并没有仿造一模一样的“C栅栏”,而是选用了类似款式。门窗也与以往不同,根据档案记载,早先门窗采用花窗玻璃,像教堂里的大面积排窗一样缤纷多彩,与现在市面上的马赛克玻璃很不相同。而当下的门窗玻璃,像一条活泼的变色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无数变化着的色彩,引人注目。俱乐部外立面上,还有绿色釉面的窗孔,呈四方形。这种窗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很常见,档案记载,“深绿色窗孔寓意吉祥如意”。历史的痕迹,就这样被保留在上生·新所的建筑中。

悠久的历史记忆

拨开历史的尘埃,翻开档案的记载,让我们共同回顾上生·新所的历史记忆。1924年,普益地产向政府购百余亩农田,开发“哥伦比亚生活圈”;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趁苏浙军阀内乱、国民政府无暇顾及时,故意向西郊越界修路,扩大法国租界范围至安和寺路(今新华路)和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美国侨民同时也在这一带占地,由美国建筑师埃利奥特·哈扎德兴建上海的第二个美侨俱乐部——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就坐落于今日延安西路1262号的“上生·新所”。同一时期,海军俱乐部及泳池完工;1928年,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在俱乐部南侧推出“哥伦比亚生活圈”建案,兴建数十幢高级花园住宅(即今日新华路介于番禺路至定西路段的两侧和新华路211弄和329巷弄内),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担任总设计师。在这里,他也建造了自己的别墅与花园,后半卖半送转给了孙中山独子孙科,成为享誉盛名的“孙科别墅”。

“哥伦比亚生活圈”90%为外国侨民居住。美国人开发住宅区加上美国人兴办的俱乐部,形成了当时上海最时髦、最高雅的名流社交地,也将美式乡村生活模式植入了上海西区。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总体建筑由东侧的主楼、西南的游泳池和西北的健身房组合。当时内部设置了游泳池、高尔夫球场、网球场,保龄球、弹球房、跳舞厅等设施。这些一百年前的设施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别具一格。《太阳帝国》原作者J.G.巴拉德在其晚年自传《生活的奇迹》中回忆了他在哥伦比亚生活圈的童年,坐着司机开的别克车,喝可口可乐,看美国电影,从伦敦订购玩具,在天主教学校接受严格教育,周末上乡村总会社交。而成年侨民的生活则仿佛就是在无尽的派对以及活动中度过。

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华期间,由于轴心国与同盟国的对立,将上海英美外侨集中扣留,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也成了其中一处;日军同时也占据哥伦比亚生活圈里多栋花园别墅,这个外国高尚社区圈子也逐渐瓦解。讽刺的是,原外侨精英阶层休闲玩乐场所,一瞬间成了他们不堪回首地,电影《太阳帝国》也再现了二战时期在沪外国侨民的这段无奈的经历。建筑物也因而遭受破坏。

1951年,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和相邻的孙科故居,一起被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征用,为国民健康做奋斗,高墙立起大门从此紧闭,外人很难一窥究竟。自此消失在群众目光里,连百度地图都无标注。如今,孙科别墅被枝繁叶茂的绿植掩映。历经近百年风雨,它依然处处流露勃勃生机,是生长着的“活”建筑。“孙科别墅”原为邬达克为自己打造的住宅。在建筑设计中,他不喜欢单色调设计,所以,在孙科别墅中,屋顶是鲜艳的红砖瓦,墙壁是黄色的拉毛饰面(经过近百年岁月洗刷,色调已经改变),以及手工打造的绿宝石颜色的地砖。建筑结构为砖木,融合了五大风格,以西班牙风为主,混搭巴洛克和新哥特主义等,建筑体量近1200平方米。

因曾作为上生所办公室使用,别墅内“家”的模样已不复存在,但在一墙一木中,仍依稀可见当年盛况——窄条的柳桉木镶嵌成鱼骨地板,柚木的楼梯依然典雅厚重,每一款灯都释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每一扇窗户都闪烁着日光……室外的花园有高大的玉兰树,开着纯白的大朵大朵的花,远处望去像一把大花伞;人工开凿的小河边,有小鱼亲吻水面,岸边有植物和石砌的乘凉桌椅,还有嘤嘤的蚊虫、绿色的蜻蜓,以及许许多多叫不上名字的小生物……

此外,上生·新所还有著名建筑设计师和摄影家、郭沫若之子郭博设计的麻腮风大楼,这也是20世纪60年代长宁的第一高楼。大楼采用德国工业设计风格包豪斯风格,体现出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上生·新所的改造对其本身的现代主义要素予以了保留,南立面改为落地窗,以获取更好的景观与采光,室内更加通透,同时其外观也与北侧的历史建筑形成对景。

20世纪80年代,曾在孙科别墅旁建造礼堂,用小片碎瓷砖来装饰的外立面,虽然现在看起来“土味”十足,但在当时却是最潮的外立面处理方式之一。

历经岁月 重焕新生

2016年上生所搬离,万科刚接手开发时,突破旧时禁令,趁翻修前邀请老建筑爱好者率先入内参观,我也有幸参与。我深深地被这近百年戏剧性历史的风华与风霜,震慑到无法呼吸,太美了!仿佛是电影情节的穿越,不小心踏入这几段动荡的中国近代史。还是以前的格局,只是染上岁月的斑驳。走进现存的这些历史建筑里,能够强烈感受到当时上流社会的觥筹交错,但几经更动的历史,让流逝的时光不经意弥漫出曾经的沧桑,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如今,镶贴美丽马赛克瓷砖的俱乐部游泳池,是目前上海唯一现存的英制尺寸的游泳池,被誉为沪上最美泳池。除了密密匝匝的马赛克,泳池最抢眼的就是羊头装置艺术。这背后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上生·新所负责人介绍,当时项目组在修复泳池时,发现一堵砖墙,拿不准背后究竟是什么,便查阅了相关的档案,这才发现背后“有料”,经小心翼翼的挖掘后,被遮蔽的精美巴洛克羊头雕像,才得以重现。原来是当时的管理者为了保护这一精美的羊头雕像不被破坏,在动荡岁月里以砖墙加以保护,如今经修复终于又重见天日,真的是令人欣喜。据档案记载,羊头下面原本还有半圆形雕塑,上面蹲了3只会吐水的青蛙,只是历经岁月变迁,现在不知去向了,非常可惜。

由于曾遭受二战战乱,加上上生·新所园区生产需求的扩充,俱乐部娱乐空间成了办公场所和工厂生产间,有些原有空间因此被拆除或加盖,即使万科在这次的整修中已经尽可能恢复原貌,但从视觉上原俱乐部还是被截断的。目前园区有几个入口,从延安西路1626号原上生所大门、安西路的门,也可从番禺路孙科故居大门进入。从延安西路大门走进顺着笔直的林荫大道到底,就会发现,原来主楼和右方健身房及游泳池,是连在一起的。也可参照俱乐部当年的平面图,朝上是面北延安西路大门,朝下是面南朝新华路方向。即使字不甚清楚,还是可看出健身房、游泳池、接待区、餐厅的英文注记,主楼东面有花圃,前方有笔直大道通向今日延安西路入口。即使80年后的今日看来,这都是个欧式高级乡村俱乐部完整的格局。仔细端详上生·新所的建筑,可以想象当年哥伦比亚生活圈和俱乐部的荣光。

掀开崭新一页

哥伦比亚乡村总会的内涵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数次转变,但其背后的人文底蕴与历史冲突,让人着迷不已。2018年上生·新所正式对外开放。上生·新所为了将建筑承载的人文功能发挥出更具意义的水平,并为城市更新项目做出表率,特别召集文创各界领袖人士组建了上生·新所文创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由城市更新、建筑、艺术、音乐、影视、文化等多个领域专家组成。文创委员会的嘉宾代表们有知名建筑理论家、著名舞台剧制作人、行业内非常具有话语权的评论家和策展人等等。在他们的共同打造之下,上生·新所更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勃勃生机。

从百年前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到如今“上生·新所”的崭新名字,它就像一颗被擦亮的历史人文珍珠,再度闪耀大上海!上生·新所在将近百年的时光中,谱写着一首属于历史与现代、城市与生命的美好生活畅想曲。

美丽的孙科别墅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老照片

2020-09-28 □一 今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034.html 1 3 上生·新所——时光铸就的百年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