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敏)经过多年赶超,我国桥隧基础设施建设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目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重大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正由“建设为主”向“建养并重、以养为主”转型。在此背景下,以“创新引领,建养并重”为主题的2020(第九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于9月23日至25日在广州召开。
本届大会是在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广东省公路学会、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多所重点高校、相关行业学会以及各地设计、施工、管理等300多家企业代表参会。此外,6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桥隧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在会议期间同步展出。
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是国内较早关注大型交通工程的桥隧方案比选与工程技术创新,以及桥隧建设和运营维护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综合技术与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展示了桥隧领域重大工程成就与技术创新成果。本届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在致辞中指出,接下来,我国还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等待建设,如川藏铁路、渤海湾通道、琼州海峡隧道、台湾海峡隧道,以及面向未来的真空隧道、悬浮隧道等一系列代表技术前沿的工程技术前沿研究项目。“在这些未来的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今年,“常驻”上海的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首次离沪,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广州。对此,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伟强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正值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重要时期,广州作为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正通过轨道交通这个大湾区建设的起步工程,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辐射带动大湾区都市圈一体化协同发展。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里,来自7个国家十余位海内外院士以及上百位顶尖专家分享了70余场主题报告,聚焦深中通道、粤港澳大湾区跨珠江口通道、川藏铁路、沪苏通长江大桥、黄茅海大桥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建设,从工程建设、运维养护和安全保障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为“桥隧强国”建设把脉支招。
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在题为《桥用混凝土关键技术》的主旨报告中介绍,近年来我国桥梁工程正朝着超大跨、超水深、大范围、长距离、少维护、长寿命的方向发展,对混凝土的抗裂性、耐久性等性能提出了新需求。他指出,未来桥梁混凝土需要积极实现现代桥梁工程混凝土逐步向超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并从外加剂分子结构设计与胶凝材料优化解决耐久性和收缩抗裂难题。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主席、同济大学教授葛耀君介绍了该协会评出的全世界27座杰出桥梁中,中国桥梁占据6席。他认为,中国桥梁的引领技术包括大跨度拱桥、悬索桥抗风和钢桥阻尼等,由此奠定了“桥梁强国”的基础。未来,桥梁工程和技术发展将聚焦正常使用耐久性、超越极限强健性和建设运维可持续性。
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主席严金秀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国际隧道工程技术发展理念:在设计上从过去广泛应用的新奥法到目前较多采用的新意法;在功能上,因地制宜地将隧道的单一功能发展到多种功能;在节能减排方面,注重地下水的利用、弃碴的利用以及地热的应用;在地铁车站的设计中更重视与艺术的结合,在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带来艺术的享受。
此外,在技术创新方面,多位院士分别就桥用混凝土、大型通航隧洞、桥隧结构灾后韧性提升等关键技术做了精彩报告;多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则在论坛上探讨了大跨度高铁桥梁、青藏高速公路桥梁、工业化桥梁等建造问题;一批重点高校专家分别就各自领域展现了学术前沿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广东、上海、江苏等多地企事业单位专家代表也在论坛上集中展现了各地区现阶段的重大工程建设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的重大刺激下,桥梁隧道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正在“浴火重生”,朝着新基建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升级转型。9月24日,大会共安排了四个专题论坛,全面聚焦桥隧工程建设与智慧管养,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充分展示了深中通道技术创新,探讨了桥隧工业化、装配化与智能化发展。9月25日,参会代表分别参观了深中通道项目智慧梁场和广州地铁在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