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国五矿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行动方案专题座谈会精神、中国中冶总裁办公会关于落实冶金建设国家队行动方案专题座谈会重点任务要求,做好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品牌传播,中冶集团党委宣传部策划发布“国之重器·大国冶金”专题报道,陆续推出中冶集团七十二年发展历程中建设鞍钢、宝钢、武钢、湛钢、河钢、首钢、沙钢、攀钢、包钢、马钢、太钢、本钢、重钢、越南台塑钢铁以及马来关丹钢铁等海内外具有重大代表意义的特大钢铁基地15篇综述文章,展现中冶集团以钢铁强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忠实服务于国家战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在整个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发挥无可替代作用的光辉形象。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原材料工业,是撑起国民经济大厦的“钢筋铁骨”。新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建立在屈辱历史上的涅槃重生。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而基础材料工业却十分薄弱。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足当时世界年产量的0.1%。钢铁生产供需矛盾突出,发展钢铁业迫在眉睫。按照毛泽东同志“用七年时间建成鞍钢”的指示精神,人力需求在5万人左右,当时仅13500人的实际人数与需求相差甚远,尤其缺乏大规模现代化工厂的建设人才和管理干部。为此,党中央于1952年5月4日做出“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决定,发出了“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在中央决定的感召下,仅半年时间,鞍钢基建系统人员就从13500人猛增到57808人。他们之中,有军人、农民、文艺工作者,从一个个熟悉的行业和岗位上走出来,共同从事一项全新的事业。
“三大工程”奠根基
新中国的第一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是鞍钢的“三大工程”。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协定》。它规定:连同过去3年在内,到1959年止,苏联将帮助我国新建和改建141项(后增至156项)规模巨大的工程,鞍钢即为其中之一。而鞍钢“三大工程”则是同期最早投入设计与建设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炼铁厂7号高炉工程。
这3项工程均为苏联提供设计及成套设备,由我国自行建设安装,都采用了当时的最新技术,工程全部自动化,机械设备全部由电气操纵。有些设备在苏联也是刚刚设计成功,便直接拿给鞍钢。
从1952年7月到1953年12月,年轻的冶建队伍以火热的激情投入到建设规模宏大、技术极为复杂的鞍钢“三大工程”之中,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三大工程建设,创造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同时,整个工地都掀起了学习热潮,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教导下,在课堂和工地实践中,学习掌握了钢铁项目建设的先进技能和管理经验,为建设新中国各大钢铁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无缝钢管厂工程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座生产无线钢管的现代化工厂,建筑安装工程价值达22226万元。工程于1952年7月14日开工建设,1953年10月27日便热试成功,并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大型轧钢厂是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轨梁轧钢厂,建设安装工程量3784.7万元。工程于1952年8月1日开工建设,1953年11月30日热轧成功,总工期仅16个月。
而七号高炉,更是鞍钢改建成功的第二座自动化高炉。其有效容积918立方米,按当时的高炉利用系数计算,其设计生产能力为31.8万吨/年,建筑安装工程量509.6万元,1952年12月19日投产出铁。为满足七号高炉投产需要,同时施工的还有送风量2700立方米/分的鼓风机两台,循环水泵站,55吨锅炉,煤气洗涤机以及15、16号两座焦炉等工程。以上工程统称为七号高炉系统工程。七号高炉工程机械设备安装量三千余吨,金属结构两千五百余吨,耐火砖砌筑17407立方米,工业管道近万米。
从护厂、恢复鞍钢生产到“三大工程”建成,新中国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冶金建筑业,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结束了近百年来依赖“洋人”办钢铁的屈辱史,这是广大冶建儿女开创的奇迹。随之相继而生的鞍钢基建系统(简称“鞍建”)和发展而立的黑色冶金设计院,既建造了矿山、工厂,又培养了建设人才,由“地方部队”成长为冶金建设战线上的一支“野战军”,肩负起支援全国的光荣任务。
助力鞍钢发展“黄金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钢铁工业逐步呈现复苏迹象,多个钢铁项目加紧筹划。其中,鞍钢最先启动了新建两台360平方米烧结机工程的建设。中冶长天敢为人先,创造性地提出开展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并得到了鞍钢的认同。该项目开创了中国大型冶金工程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的先河,也让中冶长天捧回了中国首届工程建设总承包银钥匙奖。此后,中冶长天又接连承担了鞍钢多个大型烧结工程的设计建设,奠定了在国内大型烧结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
2009年4月21日,鲅鱼圈项目4座52孔7米焦炉中的最后一座焦炉成功出焦,它标志着当时我国最大的7米焦炉示范工程全面投产。7米焦炉的研发,中冶焦耐以8米单孔试验焦炉(与鞍钢合作项目)为基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容积大、投资省、效率高、控制水平高、环保水平高等诸多优点。而在鲅鱼圈焦炉建造过程中,中国五冶更是缔造了100天内完成7米级大型焦炉砌筑的神话,“锤炼”出了一种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砌筑工艺,成为了这一领域的新国家标准。由中国二十二冶承担施工的鞍钢鲅鱼圈2号热风炉为德国地得式技术设计,采用热风炉不开口技术,施工难度大,技术质量要求高。中冶人经过反复计算,放样板进行攻关,制作出了球形砌体的大楦模板,经过预砌筑和三个热风炉实际施工,满足了图纸设计要求,得到了德国专家和甲方指挥部的交口称赞。中冶建研院承担了鞍钢鲅鱼圈新炼钢钢渣热闷处理项目年处理规模为80万吨转炉钢渣的工程,解决了熔融钢渣直接进入热闷装置进行热闷的诸多技术上的难题,为鞍钢鲅鱼圈钢铁项目钢渣热闷处理工程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鞍钢凌钢朝阳工程也是国家发改委为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充分利用辽西地区铁矿资源、统筹全省经济发展、政策批准的大型冶金建设项目,是鞍钢集团的“三新”项目之一。在这个项目中,中国三冶积极探索干熄焦电气设备施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总结和实践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干熄焦电气设备安装施工工法》;中冶天工克服了工程设备不足、冬季施工、深基坑、场地受限、混凝土保温等一系列问题,打赢了“翻车机室之战”。
在此期间,中冶焦耐多年的焦炉工程经验和鞍钢丰厚的一线生产经验得到了有机的互补,经过3年多的努力,2012年由中冶焦耐总承包、中国三冶和中国五冶施工的鞍钢四期示范工程顺利投产。2017年,该项目获得了中国冶金科学技术进步唯一特等奖。2019年1月8日,更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冶集团精耕传统核心主业、自主研发的技术代表之一,也是鞍钢细作生产实践、不断追求精益生产的侧面照作;不仅是中冶的光荣,更是鞍钢的骄傲。
2020年2月,新冠疫情阴影笼罩国人心头。中国三冶鞍钢西区烧结新建脱硫脱硝装置项目进入施工关键阶段。其中,吸附塔8米至40米标高区域是该项目的核心区域,钢结构安装的关键时期。正值国内疫情最严重的阶段,项目团队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实现了大型构件运输技术方面的新突破,刷新了同类建设项目中超大型构件制作运输及安装的新记录,率先吹响了复工复产的号角。
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在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正积极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而中冶人秉持“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承担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正阔步走在建设美好中冶的道路上。 (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