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建筑人物

黄锡璆:“医院建筑设计师就要为老百姓服务”

作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机精神楷模的黄锡璆博士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医疗建筑事业,已经79岁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小汤山非典医院总设计师。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黄锡璆第一时间写下了请战书,带领团队迅速整理好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全部图纸,“火速”发给武汉的设计团队,为医院快速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国机集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顾问首席总建筑师黄锡璆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切设计都要从病人和医生的角度考虑”

“按照传染病医院最严格的规范设计,坚持卫生隔离、医患分区,一切设计都要从病人和医生的角度来考虑。”这是2003年非典爆发时,作为小汤山非典医院总设计师的黄锡璆定下的“设计规矩”。

彼时,面对毫无经验可借鉴的重重难题,眼疾初愈的黄锡璆带领中国中元设计团队临危受命,连夜投身设计一线,边设计边施工。从特殊患者就医流程,到医务人员诊疗流程;大到各类检测设施、手术室规划与布局,小到医院马桶的选择,他都严格设计、仔细把关,经过7天7夜的不懈努力,一座高标准的非典专科医院拔地而起。在之后的51天里,这座在紧急情况下采用标准化、模式化,快速拼装、快速建成的传染病医院,共收治了680名患者,病死率不到1.2%,1383名医护人员零感染,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用事实证明,“集中收治”能有效阻断疾病疫情的蔓延。

时隔17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黄锡璆又一次拿出了当年建设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图纸。

2020年1月23日,中国中元接到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的紧急求助函,请求对武汉市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提供帮助。没有丝毫犹豫,已是79岁高龄的黄锡璆说:“我知道应急传染病院的样子,我来提供图纸。”

在接到求助函后的78分钟内,黄锡璆带领团队修订完善了小汤山非典医院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并详细标注了一些注意事项,火速交给了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图纸发出去之后,黄锡璆并不放心,想着小汤山医院建设时总有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于是回家后连夜手写了修改意见,第二天一早再次交给了火神山医院设计团队。

“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比较特殊,我建议要将病区与病区之间的间距再拉大些,室内要增加通风量,防止医务人员感染;武汉和北京的气候条件也不一样,患者通道在外廊,最好加个遮雨棚。同时,院内垃圾要坚持定点焚烧的原则,集中收集消毒后,送到武汉专门处理医疗废弃物的焚烧厂处理。总之,要最大限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全力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黄锡璆说。

拿到图纸后,火神山医院迅速开始集结建设。而此时远在北京的黄锡璆和中国中元设计团队也一直坚守在岗位,时刻关注着前方的施工进展,“24小时待命”,只为及时研究、讨论、解答前线传来的各种设计问题,为建设一线提供技术支持。1月27日,火神山医院设计单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给中国中元发来感谢信,感谢黄锡璆为医院设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的重要作用,完美诠释了郢匠挥斤的大师风范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应急医疗设施提出的更高要求,黄锡璆急国家之所急,春节期间率领技术专家组夜以继日地工作,并于2月3日及时公开发布了《中国中元传染病收治应急医疗设施改造及新建技术导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等一系列设计指导性技术文件,为全国各地应急医疗设施快速建设提供了技术路线和技术规定,确保了应急医疗设施工程建设质量,再次把医疗建筑设计师的“初心和使命”书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我是新中国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更要贡献一份力量”

熟悉黄锡璆的人都知道,“图纸、放大镜、书”是他随身携带的三件宝。作为我国医院建筑规划和设计的领军人物,黄锡璆参加工作45年来,参与设计、指导了200多所医院,一张张泛黄的手绘设计图纸,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也记录下我国医院建筑领域的进步。

1941年,黄锡璆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长大后当医生”和“回到祖国学习本领,参加祖国建设”是他儿时最大的心愿。1957年,16岁的黄锡璆毅然决然放弃印尼国籍,经过5天5夜的“海上漂流”回到他日思夜想的祖国。大学毕业后,他满怀热情地投身国家建设。1984年,黄锡璆考取公派比利时留学资格,主攻医院建筑领域。1987年,他获得中国第一个医疗建筑博士学位后义无反顾地再次选择回到祖国。

黄锡璆表示,“我是新中国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次归国“创业”,黄锡璆也曾面对过困境和质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医疗建筑的设计理念十分落后。他提交给医院的设计方案,常因“设计理念过于超前”而得不到用户的理解和采纳。

但黄锡璆没有退缩,不论是小面积医院的设计项目,还是“老破小”医院设计改造项目,他都坚持深入一线,亲力亲为。同时,不放过任何一次与基层医生、护士甚至是施工队交流的机会,他认真求教,仔细研究探讨医院工作流程,并因地制宜地寻找让国外先进理念与国内医疗建筑相结合的机会,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建筑设计新路径。

“黄博士开创了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基本规范,率先提出医院系统工程的综合优化理念,从空间布局、诊疗流程、医疗环境、环境安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的配置等全方位实现医院的现代化,这些如今成了通行做法,形成了中国现有的医院建筑格局,极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看病条件。”中国中元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建说。

多年来,在主持国家级综合医院设计的同时,黄锡璆也一直关注规模较小、投资受限、标准较低的城镇基层医院的建设发展,比如陕西宝鸡、湖南宁乡等地的医院,着力推动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医疗设施工作,提高我国医院的整体设计水平。当基层医院慕名而来寻求帮助时,黄锡璆往往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不管多忙都抽空认真审阅图纸,提出修改意见。考虑到基层医院建设资金有限,他甚至劝经营管理人员少收些设计费。他说:“在设计建设基层医院时,我强调要重视实用性,一定要满足和保障老百姓基本的看病需求。”

近年来,在黄锡璆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中元在改善我国医疗条件方面持续发力,向国内外600多所医院提供咨询、设计等工程建设服务,改善我国医疗环境和服务水平。

(中元国际工程)

2020-10-15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178.html 1 3 黄锡璆:“医院建筑设计师就要为老百姓服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