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彼得原理,是美国管理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占据公司各个岗位,发展停滞。
这是管理学者的研究结论。但是,从当今企业管理实践来看,一些新现象、新表现、新情况正在显现,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彼得看到了平庸者的增多,导致公司发展停滞。在新情况下,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致平庸者增多,就是这个企业的领导者本身是平庸的。一般传统意义而言,我们都习惯认为领导者是全能的,支配着企业的一切,而从制度、体制、机制等层面来看,都赋予了领导者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权力和地位。所以,对于任何领导者而言,他的思想、格局、知识、见识、性格等都会对这个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了这个企业的性格、风气、能力、水平。
从人的本性来看,任何一个企业都期待有一个永不会犯错的领导者的出现,带领这个企业走向辉煌。当然,从企业实践来看,这种期待是大概率事件。在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才济济的大环境下,只要不出现意外事件,这个企业如果做不好,那就可能这个企业就不该存在,否则,不存在做不好,只有做得好与更好的区别。
回到上面提到的领导者本身是平庸的问题。首先,要回答的就是,是什么情况导致平庸的领导者的出现。
在我们的日常实践中,常常会看到很多领导者任职的消息。如果有心人仔细去阅读他们的简历,就会看到,大多数官员的初始学历并不高,有的专科、有的本科,就是这样的官员,得到组织的信任获得了提拔,上升到了更高的层级。当然,现在的官员,他们的学历都在后天进行了提升,所以并不是所有初始学历不高的就能力不行。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是那种确实平庸的却得到了提拔,上升到了更高的层级,从而导致整个企业都平庸的现象,也就是“普遍平庸”。
那么,为什么平庸者能够获得信任得到提拔呢?这就需要回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选拔机制。大家都知道,我们很多企业的选拔机制都是能者上、庸者下,但是实际上,能者和庸者并不具有绝对性,也就是说,评价体系对于能者和庸者的界定,需要进一步商榷。有一种经验,在很多时候,在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里,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这个人的能力大小,而是这个人是不是正是这个企业当前所需要的人。如果这个企业当前并不需要一个能者,或者这个企业的整体大环境并不需要一个能者站出来,那么,庸者就被提拔了。所以说,能者和庸者并不是绝对的,能者上不了并不是不行,而是不需要。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表现很好的庸者就被提拔上来了。而这,就带来了企业管理的难题。这里谈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庸者决策的问题,而对于人事的决策权,是这个企业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
从企业实践看,我们往往都能看到,作为领导的庸者,对于那些同样是庸者的人,热衷于提拔,或许这就是同性相吸的原理,领导者的喜好就是这家企业最明显的喜好。而对于人事的决策权,这个领导也表现得更为明显。
作为下属,想上升,就要得到庸者的认可。那么,一群想要升职的下属,都要表现出能干,有的真的在表现,有的阿谀奉承,有的合纵连横,这种景象就非常热闹了。尽管本意并不是希望产生这种景象,但是客观上,已经造成了。说实话,我一直并不十分倾向于从制度上去反思问题的根源,我特别倾向于从人性的角度去反思,因为一切制度都是人创造的,人性的好,自然制度就是好的,人性的恶的一面,也就是恶制度的来源。所以,分析这种热闹的景象,就应该从人性的角度。
人性本善,抑或人性本恶。这在企业实践中,是一个若无似有的问题。你说人性本善,但是很多时候人性本恶,而你要说人性本恶,很多时候又是人性本善。人们都知道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同时还写了《道德情操论》一书,强调作为经济人,必须要讲究道德和情操。但是,对于后者,我们很多人都避之不谈了。那么,对于需要升职的下属,作为具有决策权的庸者,一方面,每个人都有机会升职,另一方面,给出的职位就那么几个,所谓僧多粥少,能够升职的为数不多。怎么办呢?通常情况下,庸者会给出这么几个选择,一是确实情趣相投的,这类人有,但是少数;二是背后有人的,也是少数;三是通过某种选拔机制选上来的,这类人就是所谓的公认的能够升职的。但是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和标准,然而有时候大多数人并不是最正确的;四是就是浑水摸鱼,逮住一个是一个,这样的人也是有机会升职的;五是刚好符合庸者的内心期待,也就是庸者正好需要这样一个人。当然,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升职了,只要被确定升职了,那么,一切所赋予的权利就都拥有了。而庸者所选择出来的升职者,更多的就是比庸者更庸的人。因为,任何人都不会选择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尽管胸有大格局的庸者历史上也有,但似乎并不是多数。所以,对于庸者而言,第五种,往往是最佳选择。随着庸者担任领导时间的延续,被选拔上来的第五种人就越来越多,几乎都会占据这个企业的大多数岗位。尽管有一种机制就是一个领导不会担任这个职位很长时间,但是换了一个领导,同样的循环仍然会出现。就这么长久下去,随着比庸者更庸的人在企业占据岗位的增多,这个企业就只能导致一个结果——普遍平庸。
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使这个企业产生了普遍平庸的现象,这个领导者,就是企业的历史罪人。这个企业,要么倒闭,要么成为历史的烟云。但是,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恰当的办法,怎么避免普遍平庸现象的出现?当然,这种恰当的办法,还是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中去寻找。那些做到百年老店的企业,就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办法,那些如今正健康发展的企业,也有一种值得吸取的经验。讲到这里,我们一定都会想到华为,想到阿里巴巴,想到松下,等等。研究这些企业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没有必要再去说什么。
在这里,就是提供一个警醒,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定要避免“普遍平庸”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