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劳务用工改革实践
作为陕西省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单位,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建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改革相关文件要求,积极落实劳务用工改革主体责任,认真履行劳务就业扶贫社会责任,仅今年复工复产后,安排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700余人,占全省7000余人的10%以上,体现了国企的担当。在不断推进劳务用工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陕建特色的“一优化二做实三监督”的劳务用工管理模式。
“一优化”即优化劳务分包管理模式。成立集团劳务管理中心,在总结前期“大集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劳务分包纳入集中采购管理范围,建立完善的“大劳务”分包管理模式,所属工程项目劳务作业发包必须选择合格供方名录中的分包企业,从源头规范劳务用工管理。同时,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陕建集团积极推广专业劳务班组承包管理模式,出台了《推广专业劳务班组承包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劳务公司+劳务专业班组”“专业作业(班组)企业”和“自有作业班组模拟分包”三种专业劳务班组承包管理模式,并逐步形成了专业劳务班组评价、班组施工现场管理、班组人员劳动保障等配套体系,推动建筑劳务班组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
“二做实”即做实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和劳务人员培训。在落实好国家级陕西省关于建筑工人实名制各项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对集团在建(新建)项目所使用的不同实名制系统软件进行实名制数据整合,实现集团实名制系统平台统一管理。目前,项目实名制系统已覆盖近27万名劳务人员,实现对农民工工资发放的有效监管。在劳务人员培训方面,陕建集团充分发挥作为陕西省建筑工人职业培训考核一级机构的平台优势,组织劳务人员培训10000余人次。同时,积极落实人社部《农民工稳就业职业培训计划》、住建部《关于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要求,协调省人社厅、住建厅等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政策衔接,最终促成将建筑农民工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范畴,为建筑劳务人员培训奠定了政策基础。
“三监督”即加大对劳务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和社保缴纳的监督。在做实做细实名制要求的基础上,陕建集团出台一系列文件来指导各项目加强对进场劳务人员劳动关系的管理,明确劳务分包企业组织建筑工人进场前,必须与建筑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严禁用劳务分包合同替代劳动合同,及时将建筑工人的劳动合同信息引入实名制管理平台。同时建立保障建筑工人工资支付的长效机制,明确项目经理部是劳务人员工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项目部根据现场劳务人员数量配备专兼职劳务管理人员,负责建立劳务人员工资专用账户,并且及时核查统计工资支付情况,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所施工项目建筑劳务人员的养老缴费实行“个人缴费、分包企业管理、总承包企业按规定报销”的办法。由劳务人员自主参保,分包企业核实汇总,总承包企业从工程劳保费返还中报销。最终再通过实名制系统对劳务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社保缴纳情况进行及时监督管理。
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实践
近年来,陕建集团狠抓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强抓国家职业技能提升机遇期,不断完善产业工人培训体系和培育机制,打造了一支整体技能水平较高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一是搭建培育平台。陕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不断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培育,逐渐形成“1+2+6+7+8”的培育平台体系:一个鉴定站(省级建筑专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两所院校(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陕西建设技师学院和省内唯一一所建筑类高职院校——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六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四个国家级、两个省级);七个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个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基地);八个培训考核机构(省住建厅等认定的专业化培训考核机构)。从建筑产业工人的吸收、培训、考核、就业、技能提升、技能鉴定等方面,建立了全链条培训资源集群,为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体系。
二是拓宽选聘渠道。根据建筑产业发展新要求、新技术、新规范,优化整合资源,逐步建立起建筑产业工人选聘机制。
一方面引进大专(高职)且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到技能操作岗位上(焊接专业课降为中专或技校毕业生)。同时,与部分技师学院开展合作,通过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将岗位需求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引进更加切合岗位需求的优秀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将表现优秀的劳务派遣技能人才通过资格审查、理论考试、综合考评等方式择优录取为集团职工。
三是加强培训考核。在全集团范围内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依托集团现有六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七个基地八个培训机构的培训优势,为集团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同时,依托职业技能鉴定站,不断创新优化评审、考核标准和方式,在技能鉴定和论文答辩基础上,从职业道德、工作业绩、技能水平、突出贡献四方面对技能人才进行综合评审,形成了陕建特色的评审机制。
先后涌现出了诸如付浩、沈龙庆、宋卫东等一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其中中华技能大奖1人、全国技术能手6人、功勋工匠5人,陕西省技术能手71人、陕西省技术状元6人、陕西省首席技师3人,三秦工匠3人、国企工匠2人。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集团出台了《陕西建工集团技师、高级技师聘任管理办法》《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人员的奖励办法》等文件,对技师、高级技师岗位实行评聘分离的岗位聘任制,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一次性奖励和岗位津贴。同时,开展工程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引入竞争机制,对工作业绩和工作表现进行考核,择优聘任。培养了一批既懂工程技术管理又会技能操作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下一步关于建筑劳务用工改革的设想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在建筑劳务用工改革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距离部、省关于建筑劳务用工改革和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各项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接下来,我们将在认真总结前期劳务用工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形成具有陕建特色的“集约管理→园区示范→基地培养→产业升级”的劳务用工改革创新模式。
“集约管理”是指在不断做实“大劳务”分包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整合集团劳务资源,组建劳务集团,通过政策引导,强化对劳务班组的监督管理,加大对专业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并逐步通过自有劳务企业进行吸收整合,逐步实现集约化管理。
“园区示范”是指充分利用陕建集团的建筑劳务市场需求,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资源,吸引聚集优秀劳务企业,建立建筑劳务产业园,引领带动全省建筑劳务企业转型升级。
“基地培养”是指依托建筑劳务产业园,充分发挥陕建集团属地化企业及职业教育院校的资源优势,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重点,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投资建设建筑劳务产业工人孵化基地,向入驻产业园的劳务企业输送技能型产业队伍。同时,面向全国培养大批陕西籍优秀建筑产业工人,创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陕西建筑劳务品牌。
“产业升级”是指在建筑劳务产业园运营体系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拓展产业园业务范围,打造食、宿、行及快捷办公为一体的产业园服务体系,提升入园建筑劳务产业工人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巩固提升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建筑劳务产业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