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从业者年龄老化 缺少新生力量补充

如何破解古建筑人才匮乏难题?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但古建筑行业从业者年龄老化,缺少新生力量补充,成为制约行业发展及传承延续的重大问题。

古建筑保护所需人才分两种,一种从事研究工作;还有一种从事实际操作,即从事古建筑保护的文物建筑施工人员。

现状:专业冷门,缺乏稳定的培养体系,传承难

中国古建筑、墓葬、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遗产众多,但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古建筑人才非常匮乏。特别是在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人才非常稀少。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教授张龙介绍,在研究方面,决定古建筑保护水平最核心的是认知水平,即对古建筑价值的挖掘。目前从事古建筑研究的人才基本上都在高校,集中于建筑学院下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和建筑设计相比,古建筑研究是个冷门专业,从前些年的就业情况看,建筑设计比较容易就业,收入待遇也比较高。”张龙感叹道。

在文物建筑施工人员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师徒传承和稳定的培养体系,在古建筑工地上干活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愿意加入学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难已是不容忽视的现实。近两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不少企业通过“比武”方式选拔人才,给予一定额度的津贴,并进行授课培训。然而,这种激励作用仍很有限。北京城建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李辉坚提出,古建保护吸引不了年轻人的现象背后,是制度衔接的不足。一是在工程招投标机制下,对于技艺高的古建保护团队并无倾斜;二是人才机制不够灵活,职业考评体系不健全,无法解决接班人的身份问题。

研究人才培养:偏向于跨学科和交叉学科

古建筑研究人才培养,跨学科和学科交叉融合将是未来方向。张龙透露:“目前古建筑和遗产保护方向已不局限于建筑历史专业,建筑设计、土木结构、材料、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学生正在加入古建筑研究与保护领域。”

“随着科技发展,材料、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都有可能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支撑。”张龙举例说,比如无损检测技术,柱子里有没有空鼓?有没有被虫蛀?这些表面看不到的地方,都可以通过应力波检测仪器侦测,利用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体检”;还有彩画褪色问题,以前可能侧重于重绘,现在就可以研究为什么褪色,哪种光让颜料劣化,或者传统材料本身有哪些缺陷,在不改变色彩和外观的情况下,研究能否采用新材料提升古建筑抗老化性能。

“近几年,天津大学大力推行新工科建设。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的合作和交叉融合上,利用新方法、新技术改造其他学科成熟的技术手段,与古建筑研究、保护相结合。”张龙说,以前辨析古建筑年代主要看建筑的具体形式,比如出檐深远、斗栱大小等。现在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如碳十四测年,准确判断基层木构大概是哪个时期的。

文物建筑施工人员:实施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评级考核

古建保护,技艺传承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文物建筑施工人员还没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传承。

在已经颁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明细中与建筑相关的有混凝土工、钢筋工、架子工、手工木工、智能楼宇管理员等,而古建油漆工、彩画工等均不在其列。多位专家呼吁,应尽快推动将文物建筑施工人员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施古建保护行业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评级考核,让技艺高低与评级、收入挂钩,让从业人员觉得学技艺有奔头。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秦红岭建议,在古建修缮的招投标环节,应制定一些基准条件,比如将非遗传承人的数量、古建营造技艺水平等纳入评审标准,鼓励技艺高的工匠参与到修缮中。

(本报综合报道)

2020-10-26 综合 从业者年龄老化 缺少新生力量补充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310.html 1 3 如何破解古建筑人才匮乏难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