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筑产业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

走中国特色的“交通强国”之路

□记者 徐敏

“我国将在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到205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描绘了我国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交通强国建设蓝图。

如何理解“交通强国”?怎样建设“交通强国”?在日前举行的“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在题为《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的若干认识》主旨演讲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交通强国”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好先行。

傅志寰介绍,我国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规模、客货运输量均已位居世界最前列,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服务质量得以改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就基础设施而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城市轨道交通里程以及港口的数量居于世界第一,铁路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所以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但我们仍有不足,例如基础设施布局还不完善等。所以,我国还不算是交通强国,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决策,这是赋予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崇高使命。”

傅志寰认为,建设交通强国是迎接世界交通革命的需要,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应用的重大突破,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正在催生交通革命。中国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必须有所作为。“因而不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交通强国’之路。”他指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但要‘走得了’,还要‘走得好’。”

如何实现“走得好”?傅志寰认为,关键在于新时代交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的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此外,“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要务是构建现代化的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也就是说要形成以国家铁路为骨干,国家公路网为基础,充分发挥水运、民航管道比较优势的国家综合交通网,同时还要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形成广覆盖的农村基础设施网,构筑多层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目前,我国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均位居于世界前列。谈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傅志寰认为,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增长的“变坡期”,即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折期,就是速度变缓,建设强度逐步下降,同时养护需求将逐年上升。“未来十年也将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得的窗口期。”他指出,窗口期要优规划、调结构、转综合、补短板,构建现代综合立体的交通基础设施网。其中,优规划就是在科学预测未来客货运输的需求基础上,优化路网规模和结构,聚焦需求精准发力,不能再搞大水漫灌,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适度超前,但是不能过度超前;调结构就是重点发展绿色交通和轨道交通,提高铁路、水运绿色交通的货运的分担率;补短板就是西部地区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和城市拥堵问题;抓综合就是构建铁、公、水、航互联互通,优势互补;重枢纽就是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融合,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

此外,傅志寰还在演讲中指出,交通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是现在发展交通切入点,又是牛鼻子。实现一体化发展,实现公、铁、水、航和城市交通相互融合,要向综合一体化包括基础设施、信息、服务要效益、要质量;力推绿色化发展要发展城市和城市群轨道交通,这是薄弱环节,发展轨道交通不光是地铁,是多层次的、多种形式的。

2020-10-29 徐敏 □记者 徐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369.html 1 3 走中国特色的“交通强国”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