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钢结构

冶金建设国家队助力本钢再展钢铁航母雄风

国之重器·大国冶金之五:本钢建设篇

春华秋实,岁月流金。越过沧桑的斑斑锈迹,越过壮阔的高山大海,中国钢铁工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痕迹。作为辽宁省最大的省属国有企业和中国历史最久远的联合钢铁企业,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改革的洪流、市场的阵痛、时代的洗礼后,本钢在新时代再次挺起“钢铁脊梁”,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实力名片”。

在本钢前进的道路上,中冶集团作为最可靠的战友、最贴心的伙伴,一直与本钢携手前行,与中国的钢铁工业携手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家国情怀和国企担当。

初心铸魂,使命担当

本钢集团在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历史上可谓功勋卓著,而中冶集团作为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与钢铁企业骨肉相亲、血脉相连。因为使命与担当,本钢集团与中冶集团开启了60多年的合作之旅,一次又一次的“双剑合璧”让“冶金强国梦”变成了现实。

中冶集团与本钢最初的结缘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南芬铁矿的机械化开采。当年的本溪钢铁公司南芬露天铁矿是我国最大的黑色冶金矿山之一,是本钢公司的主要原料基地。南芬铁矿露天矿具有悠久的开采历史,建国初期,中冶集团这个冶金建设的国家队就开始加入本钢的建设,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沧海桑田,初心不改。1956年,本钢与中冶北方结下了跨世之缘,从1956年到2019年,中冶北方全程负责南芬铁矿采选设计,伴随着矿山矿石规模由470万吨/年、700万吨/年、1000万吨/年、一路增加到1500万吨/年,年采剥总量近1亿吨,南芬铁矿也从一个中小型矿山转变为我国冶金系统最大的现代化矿山,多项矿山开采技术课题及公关项目在南芬铁矿诞生,为我国露天矿山的发展开采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及支撑。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冶北方见证了南芬铁矿的开发与建设。“还是中冶北方的方案经得起时间推敲”,充分显示了本钢同仁对我们中冶人的肯定和信任,正是有了这份肯定和信任,双方才能一直携手前行。

携手筑梦,强强联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向世界先进学习、放眼国际全球钢企”成为本钢集团发展、传承与壮大的强大“基因”,融入本钢这个百年国企的血液中、细胞里。作为本钢集团的伙伴,中冶集团与本钢集团携手,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升华这友谊,铸就了一个个辉煌。

师夷制夷,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巧夺天工。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视察本钢时明确指出“本钢条件很好,应该上冷轧”。因为领导的这句话,让中冶南方和中冶沈勘先后加入本钢冷轧薄板厂项目的建设中。中冶南方在参与本钢冷轧薄板厂的建设过程中,从争分夺秒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到制定出合理规范的运输设计总图,从项目谈判到生产线的建设,他们见证了本钢冷轧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贡献出了自己的光与热。

顶风冒雪,磨刀霍霍;众擎易举,不失圭撮。作为中冶集团距离本钢最近的单位,中冶沈勘与本钢的缘分也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多年来参加本钢大小工程项目近600余项。1986年,中冶沈勘的前身冶金工业部沈阳勘察研究院则更早地来到了这里,他们从冷轧板厂址的勘察开始,在太子河岸留下了中冶沈勘人不畏严寒、攻坚克难的足迹,为本钢冷轧生产的设计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妙笔丹青,测控天地;匠心传承,厉兵秣马。1991年,中冶沈勘再次接受本钢的委托,为满足本钢工源厂区的技术改造设计需要,在本钢郑家屯地区建立四等控制测量的任务。中冶沈勘的测绘队伍历时三个多月,翻山爬坡风尘仆仆,肩背手提着测绘仪器完成了约100平方公里的控制测量工作,在本钢的建设史上再次留下铿锵的足迹。中冶沈勘经过严密平差计算,顺利的提交了本钢坐标系、近似1965年城建坐标系和国家坐标系三套成果。

敢为人先,直面挑战;就地取材,打破先例。作为辽宁最大省属国有企业,本钢集团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积极行动,中国五冶就在这一时期多次参与了本钢的多项建设,为助力本钢推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贡献着力量。2008年,中国五冶在参建本钢焦化厂8号、9号焦炉工程中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成了本钢冬季施工历史上的“第一人”,并在冷轧硅钢项目中打破了行业的施工记录。

化危为机,科技领航;协调发展,同生共荣。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国有企业,本钢集团在发展过程中时刻不忘环保的重要性,中冶建研院在参与本钢钢渣资源化利用项目120万吨/年钢渣热闷及加工生产线的设计工作中,不畏艰难最终共同解决和克服了所面临的有关技术难题,为本钢钢渣资源化利用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正常生产以及高温流态钢渣池式热闷技术的推广应用扫清了障碍。

逆水行舟,披荆斩棘;打破垄断,领先国际。2010年,中冶赛迪在参与本钢2250平整机项目投标过程中,力挫该领域国外技术领先企业,实现了填补技术空白到技术跟随最后到突破引领国内外技术的发展过程。2012年4月26日,机组通过全部功能考核验收,创造了国内已建同类项目工程建设时间的最短纪录,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项目如期达产、达效,标志着国内第一条最宽规格工作辊带弯辊窜辊功能的高强平整机组正式投产,打破了国外对平整机组该技术的垄断,实现了热轧带钢平整技术从学习、消化到攻关创新的突破,引领国内外高强钢平整技术的进步。

弓调马服,千锤百炼;安装之星,实至名归。2011年,中国三冶负责全线电气设备安装施工的本钢板材电镀锌工程是本钢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技改项目。在全体参建员工共同努力下,中国三冶人安装的设备、电缆成了艺术品,也成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项目受到本钢的认可和赞许,还总结研发出《一种全方位热缩装置》等三项国家技术,并荣获“2016年度全国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及专为机电安装企业设立的我国安装行业工程质量最高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

实干担当,忠党报国

朝乾夕惕,磨杵成针;精诚一心,其利断金。多年以来,中冶长天先后承担了本钢北台、本钢板材等多个烧结工程、余热发电及环冷机升级改造总承包项目的建设,用一系列先进、成熟、高效、环保的技术和装备为本钢转型升级贡献长天方案和力量。2017年那个夏天,工地现场旁那一间不起眼的临时小屋再次见证了中冶长天建设者们与本钢人携手并肩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和曙光的不凡历程,记录着收获业主感谢信时的开心喜悦。一束灯光,一份信念。温暖而柔和的灯光从这间承载着压力与动力的小屋亮起,照亮的不只是昏暗的项目办公室,更是长天人满满的活力和与本钢深厚的情谊。

大浪淘沙,胜者为王;克勤克俭,拔丁抽楔。2017年中冶沈勘参与了本钢特钢厂对大棒区域升级改造项目,那也是一场攻坚的战役,中冶沈勘人和本钢人又一次携手并肩。本钢要求既不影响生产,又要保证工期,这无形中提高了设计的难度。但中冶沈勘设身处地为业主着想,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节约资源,并给本钢交上了一份满意的设计方案。

天假其便,和衷共济;创新图变,齐头并进。2018年,中冶京诚用实际行动造就1号老转炉“再造上岗”的神话,赢得了本钢的盛赞。时间就是机遇,时间就是生命。在项目改造中采用了中冶京诚自主研发的转炉副枪及静动态模型控制系统机电仪成套技术产品,结合了国内钢铁企业工艺原料条件水平以及生产操作习惯,从机电到计算模型有很多独创性设计,为本钢真正实现“一键炼钢”智能工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冶京诚人不畏艰难,用实际行动践行当初的承诺,勇于迎接挑战的京诚人克服重重困难,彰显了强劲的技术实力与技术配合能力,向业主、合作者和参建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艰苦奋斗,严细求精,拼搏奉献,勇攀高峰。这就是马万水精神的精髓,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华冶人,他们以“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实干精神,做好钢铁建设,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不断前行。2019年,在历经102天之后,本钢新5号高炉炉壳安装顺利完成,高炉炉壳顺利按约封顶,比计划节点提前了15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刷新了“华冶速度”,让MCC的旗帜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责任中迎风飘扬。

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党旗飘扬,党徽闪光。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中国三冶机装公司协力分公司党支部34名党员勇挑重担、迎难而上,肩负起项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重任务,仅用时三天时间便迅速完成复工准备手续和向市里报备工作,成为本钢复工复产的第一支施工队伍,为本钢板材炼钢厂6号转炉炉役修抢工期、保生产筑就起红色堡垒,让党旗在施工生产第一线高高飘扬,让党徽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熠熠闪光。

中冶京诚本钢5号高炉节能环保改造工程热风炉顺利烘炉、中国三冶本钢炼钢厂5#转炉热负荷试车成功 、中国华冶承建的本钢新5号3000立高炉主体工程完工、中冶设备总院中标本钢电炉升级改造EPC总承包工程......关于本钢与中冶的故事一直未完待续。

忆往昔,岁月薪火相传,看今朝,芳华继往开来。回眸渐行渐远的岁月,在新中国的建设历史上,一幅幅记载着中冶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不朽功勋的璀璨画轴在熠熠生辉。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不远的未来,中冶人将一如既往忠诚担当,履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与本钢携手同行,共筑祖国冶金强国梦,共创中冶腾飞新纪元。 (中冶)

2020-10-29 国之重器·大国冶金之五:本钢建设篇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387.html 1 3 冶金建设国家队助力本钢再展钢铁航母雄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