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一直是我国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全国2.9亿多农民工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达5400余万人,占比仅次于制造业。与此同时,建筑业因项目施工需要使用大量劳务人员,而建筑企业自身又无法满足用工需要,因此常常会大量使用劳务人员,在用工问题上面临比其他行业更为复杂的局面。
以往,大批农民工在包工头的带领下进入工地,这种分散、灵活的用工形式让农民工往往能快速找到工作,然而,由于工程项目层层转包甚至违法分包,行业用工不规范,工人流动性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保障。当他们面临欠薪、工伤等问题时,往往无法确定责任主体且证据缺失而难以为自己维权。
多项政策出台,建筑市场劳务用工逐渐规范
在我国建筑劳务市场上,包工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一边连结着亟须工人的施工企业,一边攥着寻找生计的工人队伍,成为施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然而不少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引发了建筑市场劳务用工的乱象。
实际上,早在2005年,原建设部就发布《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禁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包工头,提出要用3年时间,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2016年开始,多个省市明确取消劳务资质。这意味着劳务用工趋势是以专业作业的企业为主,逐步实现建筑工人公司化、专业化管理。
此后,政策逐步收紧。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发布,明确严禁将工资发放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2019年3月,住建部和人社部制定并实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建筑企业不得聘用未登记的建筑工人;2020年5月1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开始实施,进一步明确,未与施工总承包单位或者分包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进行用工实名登记的人员,不得进入项目现场施工……
与此同时,一系列举措剑指不规范的劳务用工形式,制度的篱笆越扎越紧,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网越织越密。比如,以往,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农民工工资大多靠口头约定;如今,用人单位必须进行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与农民工书面约定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再如,以往,农民工不清楚谁是用工主体,发生欠薪后向谁要工钱、打官司去告谁,都是难题;如今,因工程分包转包而发生的欠薪,都可以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先行清偿。
市场依然存在问题,政策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建筑行业用工规范一个个确立起来,规范用工的制度逐步完善。建筑市场劳务用工逐渐规范,农民工的权益也得到了更多保障。
不过,建筑劳务市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政策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建筑工地在赶工期和收尾时需要大量临时工,而这些临时工遭遇的入场难题至今没有很好解决;比如,一些不具备用工资质的包工头,通过挂靠劳务公司穿上“马甲”,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后继续揽活,侵害农民工权益的隐患仍在。再如,以往包工头将队伍挂靠在劳务公司,农民工与劳务公司签劳务派遣合同,包工头成为代理人。建设单位将农民工工资打给劳务公司,劳务公司帮农民工缴纳社保,并扣除一定比例的服务费。转型后,公司不仅要承担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认证等费用,还要支出企业经营管理上所需的费用。而建设单位给出的报酬不变,公司极有可能转嫁成本给农民工。
期待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监管,将潜藏的隐患及时清除,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行业协会提供培训,解决农民工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引导劳务公司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进而真正实现建筑劳务市场规范化。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