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园是上海滩最负盛名、保存最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丁香花园的盛名,不仅在于其建筑本身,还在于洋房主人身份的传奇色彩。此园集西洋花园官邸建筑与中国江南园林于一体,园中建有三幢西式花园别墅,环境优雅迷人,花香馥郁。丁香花园,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光阴岁月匆匆过,沧桑了岁月,藏在光阴里的故事却永不褪色。丁香花园这幢百年历史老建筑的辉煌过往,记载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也在历史深处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抚今追昔,让我们打开时光之门,去追寻丁香花园的珍贵过往,翻开那尘封已久的记忆,去触摸历史的脉搏,感悟时代的变迁。
李鸿章一生功业之始
教科书里的李鸿章因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成了历史罪人。李鸿章的前四十年过得并不好,直到他遇见了上海。也不知是上海成就了他,还是他拯救了上海。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自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洋人随即在上海县城以东、黄浦江畔建立起了租界,独立行使司法与行政权,不受清政府挟制。租界成了“国中之国”。至少在咸丰十年(1860年)前,上海都没有被太平天国战争所波及,反而在残酷的内战中,迅速地发展起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事。仅仅两年之后的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陷两江总督所在地江宁(南京),与清朝分庭抗礼。上海,俨然成为清朝在东南半壁最后的支柱。
1862年3月28日,第一批挂着英国国旗的火轮船抵达了安庆。4月6日,李鸿章亲率2000名士兵登上了英国商轮。据李鸿章亲信周馥的回忆,当时长江两岸密布太平军的炮台和营垒,淮军官兵们都躲在空气污浊的底舱中不敢露头,怕遭太平军攻击;太平军碍于洋船,没有上前检查。有恃无恐的淮军士兵在经过天京江面时,出舱欢呼雀跃,太平军也只能怒目而视。
两天后,火轮船停靠在上海十六铺码头,淮军官兵走出船舱。他们身着芒鞋短衣,布帕包头,满嘴的安徽土话,身上的味道也十分“可人”。驻扎上海的英法军队,耻笑淮军是“叫花子兵”。但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只军队,在随后的虹桥、北新泾、四江口战役中,连挫太平军,稳住了局势。上海的燃眉之急得以缓解,而登陆上海,也成为李鸿章一生功业之始。时年李鸿章39岁,援沪立功的机会摆在了李鸿章的面前。
李鸿章就任苏抚驻节上海后,极为赞同容闳关于中国必须首先建立能够造机器的“机器母厂”的建议,容闳赴美国购办的100余台机器于1865年运抵上海,李鸿章将其全部奏留,划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所有,成为其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生产设备。到十九世纪末,江南制造总局急速发展,1894年时清政府经营的军工企业中雇佣工人多达10810人,其中江南制造局的工人数差不多能占到四分之一。此时李鸿章也开始在上海定居生活,上海也见证了李家几代人的兴衰起伏。
丁香花园的诞生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李鸿章作为洋务派首领,在上海开办近代化的军事工业,常驻上海。随行的宠妾丁香,觉得沪上官宅过于喧嚣,但又不愿离开上海,希望李鸿章为自己营造一处清静舒适的花园别墅。李鸿章便委托盛宣怀操办此事。盛宣怀心领神会,在海格路(今华山路)购地40亩,特聘美国建筑大师罗杰斯来沪设计,建造了这处私家花园。罗杰斯是现代化建筑的开创者之一,善于将卫生、消防、暖气等新设备与建筑艺术结合。他建造了一座新颖的别墅和美式大花园,园内种植了许多丁香丛。因园内广植丁香树,又为宠妾丁香而建,故名丁香花园。
丁香花园南面是花园,面对整个丁香花园,无边绿野无须遮掩,西式园林、中式园林尽收眼底。园林中有巨大的草坪和高大的香樟,三座红白相间的花园别墅小洋楼(其中,二号楼为解放后建造)掩映在郁郁葱葱的花木之中。园内曲径通幽,修竹蔽天。花园大门处的楼房间绕以蜿蜒起伏的矮墙,长百余米,起伏18节,素有“一条蛟龙卧半园”之称,故也称“龙墙”。龙墙有洞门通入,称为龙门,入门通道铺鹅卵石。
丁香花园主楼掩映在中式园林之中,既有欧式格局,又有中式风韵,在当时的上海可谓独领风骚。琉璃瓦龙墙,上雕各种造型的龙有百余条;主龙墙正对未名湖,与湖中八角亭遥相呼应。100多年前的老建筑依旧保留着时尚、高贵的风格,至今看来仍不落伍。
丁香花园在绿树红花的怀抱之中,在都市骄阳中的影子显得那么的安详,那么的端庄。这历经百余年的老建筑既仿佛似睿智的老者,藏着一肚子的故事独自品味;又似端庄娴淑的贵妇人,在尽情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美妙的身姿和风采,空气中充斥着高贵和典雅的味道。在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映衬之下,丁香花园的轮廓更显出独特的韵味和雅致,一展繁华都市的别样风情。看着丁香花园这座造型别致且独具风格的建筑,不只是欣赏,时光也仿佛凝固下来,心境也格外安静下来。
闻名沪上的花园洋房
丁香花园是上海著名十大优秀花园洋房中的极品,园内两幢楼为19世纪后期美国式的别墅建筑(即后来所成的一号楼和三号楼),外观及内部结构皆相同,中间凸出,上层为敞廊式的阳台,采用红白相间的色调,使小楼在周围绿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下为门前过道,但一号楼呈凹形,三号楼为半圆形。
丁香花园在别墅之南,园中植有许多丁香,园内有湖,曰未名湖,湖上设九曲桥,湖中心有湖心亭,为一素色琉璃瓦的八角攒尖顶,顶上有一凤凰雕塑,故称凤亭。与龙头遥遥相望,寓意龙凤呈祥。湖畔还有船舫。园中绿树、花圃、假山,中西合璧,山石浓荫,花香袭人,如若梦境。园中广植各种植物,如腊梅、紫藤、梧桐、香樟、四季桂,而最令人怦然心动的便是那怒放的丁香。
湖边上有旱船、假山,皆为传统园林做法,但也有西式花园格调,可谓中西合璧。环湖还有太湖石堆成各种动物造型,“不似而似”,饶有风趣。园中还有小径、小桥、石洞等。
一号楼的下层三间主房朝南,为餐厅、客厅,北面有厨房、贮藏室和佣人房间;二层有主房三间,中间是凸出的大阳台,内为卧室,旁有小书房、会客室等;楼前种丁香等。三号楼为藏书楼“望云草堂”。前面种有香樟等。李鸿章是个收藏家,这里的藏书和古物丰富。李鸿章去世以后,传给了他的幼子李经迈,他将家里的陈设改为中西结合式,有很多皇家赏赐的中外物品,墙上既有祖宗画像,也有西洋画。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进门的地毯竟是一张巨大的白虎皮。李鸿章死后三十余年,抗战爆发,藏书中的珍本不断散落,为保存余下藏书,李鸿章的孙子李国超把丁香花园中“望云草堂”的藏书一万多册全部捐给了震旦大学图书馆,有兵书、地方志、年谱、抄本《远柔全书》等,以及《李文忠公全集》。震旦大学十分重视,特辟了一个专室,专门定制了很多带雕花的高大书橱,而且辟出专室陈列,名之为“李氏文库”。该图书馆的馆长还在该校的学报上撰文专门介绍了这批藏书。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代院系调整,这批书归入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
在距离丁香花园仅一二百米的安福路318号内是一块占地不小的墓地,这里就是李鸿章衣冠冢。1901年李鸿章逝世后,妾为其设立。墓地占地约2亩,设有甬道和主墓,主墓为灰浆垒建的圆顶墓,墓上建有六角形亭,亭的六面均设有窗户,从南门经甬道进入墓地,北侧则是园林。
在丁香花园的东北或衣冠冢北面约百余米处是“枕流公寓”,据说该地块也是原丁香花园的一部分,1930-1931年被建为公寓,有多户李氏后人居住在公寓内。该公寓的英文名为Brookside Apartments,直译应该是“河边公寓”或“溪边公寓”。不过,“枕流”则出自成语“枕流漱石”。《世说新语》中的典故是:以流水为枕,可以洗尽耳根,免除嚣闹,以石当饭,可以磨炼出铜嘴铁牙。此虽是文人的做作,但“枕流漱石”作为成语,喻远离世俗,潜心静思,磨练意志。
时光点缀下的百年建筑
丁香花园几经变迁,在民国时期一度归张石川所有,张石川就利用花园改作摄影棚,为拍摄电影《火烧红莲寺》而对花园进行改造,其中包括增建了龙墙。
时光辗转,岁月沉浮,这些在战火中留存下来的名人大贾的宅邸因有了历史的底色而名声大噪。如今,丁香花园是远近有名的幽静去处。现在的人们便在这座中西合璧的洋房传说里,看着落地玻璃窗外参天古树的树影驳杂,遐想着100年前的伊人旧梦。时代虽已不同,但洋房的神韵是相通的。如今,丁香花园这座百年建筑,依旧在时光点缀下熠熠生辉。
李鸿章的五弟李凤章的孙子李荫轩(国森)先生成为著名的大收藏家;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共同开拓非洲商贸市场,大有成就;著名建筑学家李鸿章四弟李蕴章曾孙李家咸,先后参与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枝城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山东齐河黄河大桥,还有援外项目——缅甸仰光的丁茵大桥,还去罗马尼亚帮助造桥;李家老三房李鹤章的后代李道增,即李经羲的曾孙、国学大师李国松的孙子、李家炯的大儿子,把自己专业的重点,放在过去国内很少有人涉及的大剧场的设计上,写下了一部150万字、图文并茂的巨著——《西方戏剧、剧场史》,这部著作凝聚他学术生涯的全部心血,是国内第一部跨戏剧与建筑两个学科的学术专著。李家被写进史书由李鸿章开始,至今未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