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综合

“奇迹”背后的辩证法

□郑传海 曹筱璐

秋分过后,避暑胜地承德的温度开始下降。这个时节,正是当地野外施工作业大干的最佳时期。

作为今年将要开通运营的京沈高铁河北段,本应是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到承德境内高铁沿线一看,只能偶尔见到几个人在线路上调整接触网或信号系统的工人,几乎再难看到“四电”(四电是信号、通信、电力和接触网四大专业的简称)员工忙碌的身影。

带领我们到现场观摩的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京沈高铁河北段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焦红旗说,最近这段时间,信号、通信、接触网、房建和电力分公司的负责人和作业队的员工们,已经陆续调到新上场的京唐高铁、津滨高铁项目去了,还有就是参加京雄城际铁路和京沈高铁北京朝阳枢纽组织开展的突击大会战去了。

“京沈高铁京冀段还没开通运营,‘四电’的活儿就不算结束。他们怎么就把员工放到其它项目去呢?”我们寻思。

一路上,无论是承德南站上空,还是往北京方向的一座座铁路桥梁上空,在太阳映照下,接触网线银光闪耀。一根根由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所属公司生产的H型钢柱,如同一个个哨兵,或屹立在无砟轨道两旁的路肩上,或从桥墩预的留位置直冲蓝天……

偶尔看见十来个穿着印有“中国铁建电气化局”大红字迹的黄色反光背心的年轻人在忙碌,原来是今年从大学毕业到公司报到后,在这里参加培训的实习生。

第二天,我们与接触网专业经理宋建卿聊起实习生培训情况时,他为我们揭开了“四电”工地,“上演”空城计的“谜底”:

在项目负责人赵波波和书记焦红旗带领下,把“四电”施工遇到的各种“难点”“堵点”和容易耽误工期的问题,一律定性为首先要搬掉的“绊脚石”。

针对开挖管、线、缆沟(槽)和放线作业是“四电”施工的“第一难”,他们一举打破了按专业分工,以专业为作业单位组织施工的做法,对信号、通信、电力和接触网专业涉及的管、线、缆沟(槽)开挖和展放线缆任务,集中兵力,形成合力,突击作业,完成一项,清零一项。避免把下道工序急等着接续作业的“短平快”工序,拖成“胡子工程”。

按照合同计划,京沈高铁河北段81.2公里于2017年3月10日正式开工,2018年底,承德南至沈阳段开通运营。京冀段今年10月开始联调联试,再按照既定日期开通运营。

今年6月底,正当其他管段“四电”工程正在紧张大干的时候,赵波波和焦红旗率领的团队,已经按照“四电”工程验收标准,组织力量,编成8个平推检查小组,对管段接触网进行平推检查。管段内81.2公里200个锚段的接触网,仅用了两个月就平推检查结束。剩下的时间,就是静候10月份开始联调联试。

在“四电”专业,有“没有不抢工的工程”之说。意思是说,由于站前项目工程受征地拆迁、地质环境,以及其它原因影响,“四电”项目的工期大部分被站前项目挤占了,轮到站前项目移交给“四电”项目施工线路的时候,离合同工期规定的联调联试日期已所剩无几了。因此,抢工也就成了常态。

说起在疫情影响下,他们是怎样做到速战速决,不抢工的。赵波波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把握‘四电’施工主动权,不被工期牵着鼻子走,主要是防止主要矛盾处理不及时,拖延后续工程的后腿。”

项目部总工程师李志介绍,对于“四电”项目来说,真正的难点、堵点、重点和控制性工程,并不是与技术层面有关的“四电”施工本身,而是看上去十分简单的铁路沿线管、线、缆沟(槽)开挖和信号楼、通信基站、牵引变电所、分区所房屋建设等不起眼的体力活儿。

“四电”工程涉及的管、线、缆沟(槽),短则三四百公里,长则五六百公里。虽然说都是像线条状蜿蜒前伸,牵扯到铁路沿线所有的村组,有一个地方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就会成为“堵点”,就会造成全线的信号、通信和电力工程“短路”。

项目部上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力量,突击开挖管、线、缆沟(槽)和展放线缆。

他们形象地把利用轨道放缆车在空中展放接触网线缆,称为“线上作业”;往沿着铁路线路走向挖好的沟(槽)里展放线缆,叫做“线下作业”。

相对于“线上作业”,线下作业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往往一个细小的问题没有协调处理好,便会寸步难行。所以,焦红旗形象地把开挖信号、通信、电力线路沟(槽)和展放线缆工作,称为顶在项目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表面上看,忽视了“达摩克利斯之剑”,拖延的是工期,再往深处看,赔进去的是看不见的成本,丢掉的是企业宝贵的信用。

为了确保及时顺利地拿到开挖管、线、缆沟(槽)的用地,在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主抓对外协调的同时,“四电”各专业、作业队负责人,各管一段,项目工程部、经管部和办公室等部室通力协作,各有职责。原本是项目书记一个人跑的事情,变成了项目团队分工协作,“四电”专业分段负责。不到一个月,81.2公里线路的信号、通信、电力和接触网管、线、缆沟(槽)和房建施工用地,以及施工用地附着物清理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快人快语的宋建卿说:“突击线下,有序线上,使我们赢得了主动。否则,拖延的就不是十天半月的事了,而是三四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监理夸我们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六百多公里长的线缆敷设任务,堪称是个奇迹。”

如果说,这也叫奇迹,它的背后则是运用辩证法指导“四电”施工的结果。

2020-11-05 □郑传海 曹筱璐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472.html 1 3 “奇迹”背后的辩证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