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装配式建筑

政策利好不断 规模将破万亿

装配式建筑行业亟需补短板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政策。经济、绿色、智慧、美观的装配式建筑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一大批科研成果诞生,参与企业也日渐增多。

早在2016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要求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2017年3月,住建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了两个总目标:一是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二是到2020年,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

目前,装配式建筑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据研究显示,2012-2018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增长至2.9亿平方米(占新开工面积13.9%),年均复合增速65.2%。预计2021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其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占比超50%。

政策加持 企业蓬勃发展

继今年7月,住建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各省市陆续推出了基于各地具体实际的相关意见。一些省市还就如何更好解决行业痛点问题开展了调研。如10月10日,江西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吴昌平赴新余市调研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时表示,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智能建造是实现江西省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战略眼光,着眼长远,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谋划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路径。

在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及地方政府各种利好政策驱动下,一大批实力强劲的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近年来迅速崛起,与装配式建筑行业相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关联企业也呈蓬勃发展态势。

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在承担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规程编制时,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开展课题研究诞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并积极探索科研成果的转化途径。

有针对性补短板成转型重点

尽管这些年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依旧有很多痛点问题亟待解决。多位业内专家一致表示,有针对性补短板强弱项,是今后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就此分析表示,目前一些体制机制不是很适应市场具体实际、新型结构形式比较少等问题也依旧存在,要从需要强化的建筑方向和推进策略角度出发,系统性推进,同时要加强装配式建筑结构和连接方式的技术创新以及系统性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

除此之外,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不同地方还存在一些特别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海南省处于多地震地区,尤其海口市和周边地区地震更多,且存在高温高湿、台风暴雨等气候问题,使得海南省当地的装配式建筑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特别多,相对其他地区而言也更为复杂。

就装配式建筑行业如何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秘书长张弛表示,在因地制宜加强建筑工业化领域技术创新的同时,要想使新型建筑工业化更好带动我国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带动我国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全面提升,接下来还需继续组织编制装配式建筑数字标准、建筑工业化内装工程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标准,形成一整套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这样才能真正为我国建筑业迈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提供支撑。

国内较早涉及装配式业务的企业之一,美好房屋智造集团董事长何飞表示,“目前装配式建筑项目主要采用的是灌浆套筒体系,基于其既有的施工安装困难、成本高、工期长等问题,这也影响了叠合剪力墙技术体系的应用,市场推广难度大。”他建议,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明确混凝土叠合剪力墙技术体系的特点、优势、发展方向等,通过示范项目、产品认证等予以推广。

装配式建筑涉及多个环节,但又难以实现统一。对此何飞表示,“应该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促进设计、生产、施工深度融合,引导骨干企业提高项目管理、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能力,培育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的主体责任,保障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合法权益。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引导建设单位和工程总承包单位以建筑最终产品和综合效益为目标,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系统集成和联动发展。

(本报综合报道)

2020-11-19 综合 政策利好不断 规模将破万亿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658.html 1 3 装配式建筑行业亟需补短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