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业界·资讯

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竞赛的示范意义更具时代性

——访上海市建设协会党支部书记、荣誉会长黄健之

□本报记者 时永庆 通讯员 徐汝颖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建设协会党支部书记黄健之,就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竞赛的示范意义方面进行了沟通。

记者:上海市建设协会在推进装配式建筑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上海市建设协会书记、荣誉会长,您能否介绍下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情况?

黄健之: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起步较早,最近十几年发展良好,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2010年前为试点探索期。那个时候上海初步形成了住宅产业化的工作框架,并建成了国内首个装配式建筑项目——万科新里程。

2010年至2012年进入了试点推进期。通过政府政策激励,上海建工、上海城建、上海宝冶等公司开发的项目主动实施装配式建筑。这一方面促使了建筑建设人才队伍与技术得到积累,另一方面也促进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加大投入,并初步形成了行业产业链。

2013年至2019年进入了全面推广期。这期间政府出台了《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对新建项目的预制率从15%、25%到30%,再到40%(或装配率60%)逐步提高,落实比例从25%到50%,再到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100%实施装配式建筑。

2020年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期。从2020年1月1日起,上海市开始实施新版《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鼓励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以“两提两减”为目标,践行标准化、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国家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自2017年上海市成功获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以来,装配式建筑落实总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相关产业链配套逐步完善。上海已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超过1.2亿平方米,人才队伍建设、标准规范编制、技术体系创新等均属全国领先水平。

记者:举办首届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竞赛,从您的角度来讲,它对这个行业会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黄健之:装配式建筑相比传统现浇建筑容错率比较低,精度要求比较高。比如预制构件中的套筒必须与伸出的钢筋完全吻合,所以预制构件的生产和施工必须做到产业化、精细化。装配式建筑推行后,传统产业工人队伍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架子工可以大幅减少,现场木工大幅减少,但是灌浆工、吊装工则会大幅增加。我想这是建筑工人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也是一个必要的阶段。目前建筑行业要求工人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

装配式建筑是一个新生事物,从试验探索到试点推进,然后再推广,再进入高质量的发展期。随着人们逐步地适应这一新生事物,同时社会发展对装配式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设计要求很高,传统的二维设计需要向三维设计(BIM)转变和推进。

在装配式建筑推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施工和构件生产基本还是能够适应的,问题比较集中的是设计环节——相当一部分建筑设计是先做现浇式设计,然后再做深化设计时调整为装配式的。所以,在施工现场上就会冒出很多问题,反映得比较多的是设计问题。目前项目开发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如果设计、施工、生产出现相互割裂,还有设计中的方案创作与各专业存在割裂的话,那么,就会严重影响项目的按时推进。所以,在项目创作前期进行系统性专项策划就显得尤为必要。

装配式建筑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可以做成模块化、模数化,这样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可惜的是,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不够多。

上海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比如我们这次拿一个正式的地块进行竞赛,这样既能够引起设计院各团队的重视,又能够使得年轻的、中生代的设计人员在装配式建筑技能方面得到实战锻炼和提高,最终促进行业更快进步。从目前来看,已有三十多个团队参加报名了,说明“拿实地,做方案”这个举措吸引了大家。这个工作也得到了上海市住建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裴晓担任了竞赛组委会的主任。由此看来,我们建设协会的工作与政府部门的期许不谋而合,这样就很有积极意义!

记者:据我们了解,当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从概念方案成为可以落地的世博园区规划方案,也是通过竞赛的方式开展的,虽然体量上与这次的竞赛不能相比,但是形式上基本相似。您当时分管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建设方面的工作,能否向我们分享下这一情况?

黄健之:先介绍一下概念方案。2000年,中国还未向国际展览局提交申请函。当时正在进行一个围绕世博会举办地选址和规划的全球性概念设计竞赛,其中一个概念方案受到上海市政府的青睐,那就是在浦江两岸选址名为“花桥”方案。“花桥”方案,选址在黄浦江的东西两岸,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面积是5.4平方公里。这个方案的解说词是: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应该在城市中心举办,由此可以改善黄浦江两岸的工业带进入改进和升级换代阶段;亲近黄浦江,更能借母亲河之水润泽上海世博会。这个竞赛通过引导学生们对大型展会规划的独特想象,产生了令人振奋的新概念和创意成果,更没有想到的是“花桥”方案,助力中国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获得成功!

2003年上海世博局成立,作为主办方,对原申办过程中形成的“上海世博会场地规划概念方案”进行了慎重地考量。我们觉得“花桥”方案存在一些难以落地的问题,有很多困难难以解决,比如在桥净高44米、200米长的桥面上,一年四季的花卉植物如何进行维护,遇到大风和暴雨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综合考虑、合理规划才能予以解决,所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国际研讨会”应运而生了。那时我们邀请了全球300多位顶级的规划、建筑设计专家,其中外方专家一半以上。在这次研讨和沟通过程中,由各路专家领衔的20多家团队与世博局相关部门达成共识,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的竞赛活动。

在为期3个月中,共有23家中外团队进行了设计创作,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向主办方提交了参赛方案。经过以吴良镛为评委会主任的专家团评审,英国罗杰斯团队的方案获得第一名,美国帕金斯团队的方案第二名,同济大学团队的方案第三名,可以说进入前三名的方案代表了当时全球最高水准。世博局委托同济团队,在获奖方案的基础上再选择其他方案中的优质点子(适合上海世博会的),进行优化、升级,才形成了最终的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最后经上海市政府办公会议审定通过。

这两个案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竞赛可以让组织者得到天马行空的方案,可以集聚聪明、超前、周全的想法,能促使相关事件得到意想不到的解决结果。

这样的工作思路和方案,一般在大项目中采用得比较多。

方案征集、评选、竞赛等方式,无非就是多方位借助社会力量,得到超过一家、甚至很多家专业机构的脑力和思想,来办好一件比较难的事情。这一定具有领先性、超前性,或者具有示范作用,就像这次“地产住发杯”装配式租赁房设计大赛一样。

记者:顺便问一下黄书记,您对这次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竞赛有何期待?

黄健之:商品房个性化比较突出,而租赁房体量则比较大,也是今后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影响更深更广,促进作用也不可估量,它的示范意义更加具有时代性。

我希望在这次方案竞赛中能够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设计方案,突显其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和特点,真正推动上海装配式建筑再踏上一个新台阶。我们还能以此为契机,开展租赁住房等各类建筑产品的房型研究,推进创作的方案及相关技术落地,对建筑师负责制进行一次实战型的演练,从户型标准化向构件标准化进行转换,在内装工业化、运营高效化等方面巩固提高,从而实现我们降本提效的目标。这是这次竞赛选择租赁房的用意所在。

我个人建议,赛后是否可以编制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集,将我们的成果更好地进行汇总,分享给更多的人和单位,体现更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黄健之

2020年“地产住发杯”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竞赛组委会副主任。曾任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起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任副局长,分管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和建设协调工作;2014年在上海市建设协会先后担任会长、党支部书记和荣誉会长等职。

2020-11-30 时永庆 ——访上海市建设协会党支部书记、荣誉会长黄健之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823.html 1 3 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竞赛的示范意义更具时代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