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工程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其中部分建筑却呈现出“短命”态势。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说过,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能维持25年~30年。
尤其是近些年来“短命建筑”屡见不鲜。如从重庆永川耗资4000万元使用5年即被拆的地标建筑渝西会展中心,到云南河口投资2.7亿元仅使用3年的文化长廊,再到广东广州耗资8亿元使用4年便被“推倒重来”的陈家祠广场……在这“拆了建、建了拆”的过程,制造了大量建筑垃圾,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环境污染,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社会财富损失。其危害性不容忽视,遏制“短命建筑”,势在必行。
渝西会展中心等一批大型建筑、地标建筑在“青壮年”时期甚至“儿童”时期就被“推倒重来”,遭遇灭顶之灾,令人惋惜。这些“来去匆匆”的建筑背后,有城市规划考虑不周的原因,有建筑质量低下的原因,有地质条件影响的原因……但更多的因素在于决策失误。
据统计,“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拆除的建筑中,85%以上不是质量因素,而是设计决策的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认为,无论是大量短命拆除的建筑,还是定位失当夸张的建筑,还是能效持续低下的建筑,归根到底是没有科学的设计决策所致。
“我希望能从城市建设以及建筑设计本身引发反思。建筑是否好看,关键是美学问题,但我们尚未开始解决美学问题,就已经失守底线,因为很多项目本身不具备科学决策的要素。”庄惟敏介绍,建筑学科也有很多基础研究,包括建筑科学的决策方法、建筑的模糊评判以及使用后建立数据库的问题等。
他认为,应该建立基于前策划和后评估的建筑设计决策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流程。应在我国建设立项和建筑设计之间设立“建筑策划”环节,和建筑设计、使用后评估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并在实践基础上去建造、印证,通过使用后评估加以论证反馈,研发相应的决策平台,同时建立国家标准和模板。通过问题的建立,数据分析、决策技术、设计验证、评估反馈来实现建筑设计的全链可控、动态修正、精准预测和风险评价。
一幢楼、一条道、一座桥从来都不是“拍脑门”决策出来的。必须科学决策、听取公众意见、充分论证,让建筑造福人民、造福一方,让城市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途。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