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建筑人物

以初心践匠心 浇好每一方核电混凝土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核华兴一线混凝土工陈晓兵

盛夏凌晨5点的深圳南澳岛,一轮朝阳跃出海面,金色柔光洒满岭澳核电站的巍峨核岛,氤氲出一幅静谧祥和的优美画卷。

时光流转,2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只有稀稀疏疏的丛林和随风摇曳的杂草。也就是那时候,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怀着一腔热血,带着满身的热情,迈出了核电建设生涯的第一步,他就是中核华兴一线混凝土职工陈晓兵。

一个故事 改变一生

1985年,陈晓兵还在上高中,恰逢中核华兴在如东招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选择背井离乡,从江苏如东来到扬州,成了中核华兴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混凝土工。一个月下来,陈晓兵瘦了一大圈,太阳也褪去了他脸上的稚嫩,把他的脸颊晒得黝黑。那时候,陈晓兵每天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混凝土浇好”。

1997年夏季,陈晓兵被抽调参加广东岭澳核电站建设。刚到核电没几天,他偶然间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时,一位姓王的老工人在混凝土里发现了一根1米多长的橡胶管,异物会影响混凝土质量。情急之下,王师傅不顾被烧伤的危险,纵身跳进了一米多深的混凝土中,把橡胶管捞了上来。31岁的陈晓兵被这个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那时起,他开始全面地学习和钻研核电混凝土施工知识和技能。陈晓兵的抽屉里常年都放着一摞笔记本,上面记着每天自己学到的知识,空闲的时候,他总会拿出来看看,笔记本的第一页已经磨损了不少,这些年陈晓兵一直将它们带在身边,多少次工作转场都没舍得丢。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田湾3号机组设备闸门贯穿件就位前夕,陈晓兵早早地出现在施工现场。他拿着图纸,皱着眉头,一会儿盯着图纸上的钢筋看,一会儿又去查看施工现场的布置。

钢结构队吊装指挥李家平看到陈晓兵,开玩笑地说道:“陈工,你这是要转行去搞吊装啦。”陈晓兵放下图纸,眉头却还没有舒展开:“我看图纸上这个贯穿件周围的钢筋这么密,形状和走向都不一致,我得琢磨琢磨浇筑时怎么把振捣棒给弄进去。”

“这贯穿件还没开始吊,钢筋也还没开始绑,你这来早啦!”

“不早不早,现在不想好,到时就来不及了!”陈晓兵说完,目光又回到手中的图纸,直到太阳都快落山了,他还在专心致志地琢磨着。

正是因为陈晓兵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才给最终确定的用弹簧圈作为振捣棒引入通道的方法留足了预制时间,使其能够与钢筋同步绑扎就位。

陈晓兵的身影总是会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核电现场,解决各种混凝土问题,在他看来,一辈子只专心去钻研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好。从1997年起,陈晓兵把八千多天都献给了祖国的核电建设事业,11座核电站,17台机组施工,121万方混凝土,陈晓兵前行的脚步从未停下。

“劳模路”和“师带徒”

在霞浦示范快堆项目现场,有一条“劳模路”。那是一条大约九米宽,百来米长的水泥路,是通往核岛施工现场的必经之路。几个月之前,它还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若是赶上下雨,一不小心鞋子就会陷进泥里去。

陈晓兵说:“一来霞浦我就看到这一段路了。听大家讲不好走,我就琢磨怎么弄一下。”他向核岛施工分部建议利用“放炮灰”(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泵管内残留的混凝土)铺平这段临时道路。因为陈晓兵的劳模身份,大家私下叫这条路为“劳模路”。“放炮灰”再利用,是陈晓兵一直在干的事儿,仅此一项每年就为项目创造近15万元的经济效益。

2019年底,霞浦示范快堆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现场急需经验丰富的混凝土工长。12月1日,接到调令的陈晓兵第一时间从田湾赶赴霞浦示范快堆项目支援救场。陈晓兵来到现场之后,细心的他发现项目上新人占多数,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混凝土骨干工人不多。他马上找到项目领导建议办个培训班。

三个月的时间,“混凝土课堂”开讲21场次,陈晓兵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参培人员累计300余人次。经过结业考试,霞浦土建施工分部更是很快新组建起了5个混凝土班,有效解决了现场混凝土工紧张的局面,他自豪地说:“这些年跟我干过的有13人已经当上混凝土工长,47人当上混凝土班长。”

眼下,陈晓兵的徒弟们正在核电建设现场发挥着核心骨干作用,更有王国建这样的公司劳模徒弟跟随中国核电出海的步伐,征战海外参与中国出口核电站的建设。

而今,随着全球核电再度迎来发展的“黄金档”。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进行混凝土作业班组改革的重要关头,陈晓兵依然一如既往,主动请缨,肩负起混凝土施工“把关人”的重任。接到获评“全国劳模”消息的那天早上,陈晓兵正在去核电现场的路上。他抬起头,一轮朝阳正从洒满霞光的核岛背后喷薄而出。 (中核华兴)

2020-12-07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核华兴一线混凝土工陈晓兵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856.html 1 3 以初心践匠心 浇好每一方核电混凝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