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营造

在大凉山播种绿色风能

□徐迎华 李 涛

四川大唐普格甘天地二期风电场36号机位上空,“庞然大物”缓慢上升,起至垂直方向,转动、缓慢落下,与法兰面完全接触。项目部全员紧绷一根弦,屏住呼吸盯塔筒。“成功!”阵阵掌声爆发出来。由中国安能二局总承包的该工程圆满完成了首台36号风机吊装,这标志着中国安能在风电安装领域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大唐普格甘天地二期风电场项目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甘天地乡、辉龙乡和洛乌沟乡境内,平均海拔3800米,是四川省首个试验型高原山地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3.25万千瓦,风电场常规区域总装机规模82.11兆瓦,安装23台单机容量为3.57兆瓦的风机;试验区机型安装14台单机容量为3.5兆瓦~4.0兆瓦的风电机组,并建设一座220千伏升压站。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向电网提供3.3亿千瓦时绿色电能。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6.74万吨,相应可减少二氧化硫约1630吨、氮氧化物约1440吨、二氧化碳约16.82万吨,减少烟尘约720吨,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

2020年3月,中国安能第二工程局中标大唐普格甘天地二期风电场工程总承包,开启了中国安能进军新能源风电领域的新篇章。践行“两山”理念,石头缝里种出“绿色”产业的蓝图徐徐展开。

山地风电场的选址通常都在山顶风力风速较大处,未通的道路、恶劣的环境都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拦路虎”。

3月3日,项目管理人员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冒着初春的严寒进场勘察,满目都是未经开发的原始地貌,道路放线和平台原始地形测量就成了紧要工作。

每天一大早,测量人员带上自热米饭上山进行测量放线和原始地形的收集,一直到晚上8点才能回到山下。风里来,雨里去,既要忍受直射的紫外线,又要经历寒风刺骨的洗礼,伤风感冒更是家常便饭。直到5月份上山道路基本修通,工程建设才逐步步入正轨。

6月进入雨季以后,施工现场连日普降大雨,道路水毁严重,升压站施工进度滞后,主材、大件运输困难,项目的进度形象都受到了很大影响。面对这些实际情况,项目部一方面迅速成立工作小组,分别以一名项目领导负责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加大资源投入,对水毁严重区域浇筑混凝土,确保道路通畅。另一方面,见缝插扎针利用有利天气加大水泥、钢筋、锚栓等主材供应及储备,以保障施工生产需要。

6月20日,风电场迎来首台风机基础浇筑。为保证浇筑连续性,凌晨5时,施工人员便赶往拌和站准备工作。早上6时,混凝土罐车缓缓出站,现场掀起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当晚,施工现场明晃晃的大灯打在施工人员头顶,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倒映在承台的钢骨里。次日早上6时,浇筑顺利完成。他们从施工现场缓缓走出,脸和脖子上还挂着混凝土碎渣与汗水合成的泥,“苦,我们不怕;难,我们克服。”

凉山地区地形崎岖,峰峦重叠,风电场处在两条山脊中,山路弯多、路窄、坡陡,180度的回峰路时常出现。同时,受新冠疫情和设备交货迟滞、吊装机械紧张等因素影响,即便协调好了设备交接,叶片运输也还是难题。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全程派出专人监护,保障路口有人指挥,车前有人开道,车上指挥、操控,车后跟踪收尾。无论是面对接地检测、平台清理、支撑架安装、电控柜安装、“大风轮”吊装,还是现场大风不断、地面湿滑等风机吊装“大忌”,项目部全体员工都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加油干——全路面起重机作为主吊,汽车起重机负责溜尾,誓要抢下适宜气候“窗口期”,不达目的不罢休。近70米长的叶片被缓缓吊上百米高空,与机舱轮毂精准对接。

截至目前,场内道路施工已完成35.62公里,场外道路施工完成7.2公里,沿线道路已满足大件运输条件;机位混凝土浇筑已完成24台(共29台),二次灌浆18台,风机吊装2台;35千伏常规区集电线路已施工完成,试验区基础浇筑基本完成;升压站全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已满足调试及倒送电要求。

2020-12-10 □徐迎华 李 涛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0969.html 1 3 在大凉山播种绿色风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