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工程做成精品并不难,难的是把每一个工程都做成精品;一个工程得到外人的肯定并不难,难的是让每一位业主都认可;在社会的监督下做好精品工程并不难,难的是发自内心地把每一个工程做成精品。从业17年来,如何攻克这“三难”,一直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总工程师冯立雷扎根中原沃土,不断攻坚克难的初心坐标。
从攻坚普通房建项目开始,冯立雷用17年时间,在中原大地建造起包含郑州地下综合管廊、郑州航空港河东棚户区项目在内的一幢幢品质工程,也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实现了自己的初心。凭借着过硬的工程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反响,冯立雷获评第三届“中原大工匠”荣誉称号。
思维撬动,塔吊拆除闯新路
作为工作后负责建设的第一个房建项目,瀚海美尚项目属于商住一体化设计。由于其造型独特、结构复杂,钢结构大量运用其中,对塔吊安装与拆除带来了极大难题。
在冯立雷插手前,项目刚刚通过一项塔吊拆除初审方案,以期尽快拆掉这个“心头之患”,加紧追赶前期因各种原因耽搁的工期。这个时候,冯立雷站了出来,他硬是觉得这个施工方案还可以继续优化,拆除时间还可以再次压缩。“给我24小时,我一定拿出一个更好的方案来”。撂下这句“狠话”后,冯立雷便带着设备部、设备租赁站、专业安拆队伍一头钻进了办公室。
“项目3#塔吊安装于西塔商业东侧……塔吊大臂方向为南北向,塔吊起重臂长65米,6道附着,拆除高度为125米”嘴里默念着各项关键数据,不间断地画图、算数,整整一个昼夜后,冯立雷顶着一脸油光跑到了会议室,手里攥着的,是一份全新的塔吊拆除方案。这份方案,比原计划实施的拆除方案压缩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更是大大节约了施工成本。
“他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我们什么困难都能撑过去!”曾与他共同攻坚的项目同事如此表示,也印证了冯立雷“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匠心独运,建起暖心棚改房
作为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超级民生工程”,郑州航空港河东棚户区工程建设项目体量大,可安置人员多,是个十足的“巨无霸”工程,中建二局二公司有幸参与其中。
想要打好这一仗,唯一路径就是苛求工程品质,让棚户区老百姓住上舒心的房子。已是副总工程师的冯立雷,对项目建设尤为上心。“咱们中原地区大部分是平原,一到秋冬季节,冷空气长驱直入,室内保温是个难题,我们不如把这个作为重点切入,为乡亲们建造一栋‘暖心房’”。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传统的建筑保温方法是在剪力墙和填充墙外部找平层的基础上,浇筑保温砂浆或者是贴上保温板,但这种方法会让保温层存在较高的脱落风险,且后期维护成本高,实现起来难度较大。
“把这个事儿当成主要矛盾来抓!”又是个难忘的急行军,经过52小时日夜连轴的数十次实验,以冯立雷为代表的攻坚小组成功探索出“SW建筑结构保温一体化施工技术”——保温板固定在墙体当中,在两侧同时浇筑混凝土,实现建筑结构、保温和防火一体化,让保温与建筑同“寿命”。
技术破壁,黄河滩上通管廊
从郑州金水科教园区一处隧道阶梯步行而下,纵深20米处,一条宽15米、高2.5米的地下管廊呈现眼前。这里集中了自来水管、污水管、通信电缆等七类管线,同处一“廊”,井然有序,可是要想建造规模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和各种“拦路虎”斗智斗勇,面对各种施工难题,冯立雷总是能“克敌制胜”。
郑州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部分位于黄河滩区,场地土质结构松散、均匀性差,部分土层的黏聚力和剪切力为0,加上地下水水位高,基坑支护施工非常困难。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对管廊基坑进行支护,成为冯立雷和他的团队当下要解决的难题。
围绕基坑支护方案,冯立雷亲自上阵,与团队进行演练测试,确保每处施工丝毫不差,最终为基坑支护“量身定制”出了一套方案——即采用拉森钢板桩和土钉墙组合的支护结构。在拉森钢板施工前,先定位放线施工,挖导槽,进行导梁安装,采用打拔机施打拉森钢板桩,对钢板桩逐根进行锁口连接施工,再根据不同土质条件设计出土钉墙支护,分别用6米、9米、12 米3种不同的土钉配合,使其联成整体。组合式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为城市“地下生命线”在建设之初就提供最稳固的防护。由于这一方案安全性高、成本低、工期短,也为国内同类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有益范本。
正是凭借着17年如一日对建筑品质的孜孜追求,以冯立雷为代表的建设者们扎根中原大地,不断建造起一个个新的城市地标,用匠心与智慧呵护着这片古老土地的焕然新生。 (杜冬 荣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