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装修,拆下砖石瓦砾,建筑拆迁,倒下钢筋混凝土……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不少地方都进入了建设高峰期。老旧小区改造、民户拆迁、道路建设、商务楼宇扩张等等,使得建筑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长。
目前国内建筑垃圾增量每年达到35亿吨左右,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以上,是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物。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一般是填埋或是露天堆放,这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一定污染。而随着建筑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很多传统的垃圾消纳场逐渐饱和,建筑垃圾面临无处可去的境地。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堆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生产再生建材,用于城市建设,减少城市建设对于采砂、采石的需求。
再生建材市场认可度不高
从工地上拆解下来的混凝土块、砖瓦等建筑垃圾,经过初级分类、进一步筛选、破碎、打磨等工序,摇身一变,成了可以用于生产建材的再生骨料。再进一步加工,可以生产出几十种再生建材,其中再生混凝土、砂浆等可以应用于建筑工程;透水砖、无机混合料等可以应用于市政交通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等等。
目前国内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还很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成本上有一定优势,但在工程建设领域,使用再生建材产品的比例并不高。其市场认可度不高。
业内专家介绍,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于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标准,但还不够完备和系统。国内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不同、产品质量不一,这是很多施工企业没有选择再生建材产品的主要原因。
加强源头分类减量
据了解,目前全国35个试点城市,大约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近600个,资源化处理能力达到了每年5.5亿吨,但目前每年实际处理的建筑垃圾只有3.5亿吨。
由于建筑垃圾包含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混凝土块、废砖、金属、装饰装修等多种废弃物,种类复杂,会给企业的回收处置带来一定难度。
今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开始施行。其中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制度;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措施,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在过去,有的地方城市管理不到位,还有一些乱倒乱埋这种现象。固废法一出来,有法律约束了,产业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健康。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