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敏) 12月16日-18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和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大会”,以及由同济大学主办的“首届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土木工程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形成的智能建造学科,不仅加速提升了传统学科的高新化程度,而且催生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持续支撑我国向工程建造强国迈进。
在17日上午举行的首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李明安在致辞中表示,今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和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目标,部署七项重要任务和五项保障措施。对此,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瞄准土木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核心技术主力,围绕智能建造的学科科学问题、核心算法和关键技术献言献策。
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在开幕式上介绍,同济土木工程专业始终对标全国土木工程的前沿,把握世界科技与发展带给土木工程学科重要机遇,在智能建造多重灾害与韧性城市、工程结构性能演化与控制、深固地下空间科学与工程等重点的前沿方向布局,使传统土木工程凸显时代张力,保持旺盛活力,铆足前进动力。2018年,同济还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智能建造专业,进一步促进我国智能建造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展望智能建造的未来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在致辞中强调,我们要坚持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并构建新兴产业体系,夯实智能建造的基础,引领原创性成果的重大突破;要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深入研究部署智能规划设计、智能装备和施工、智能防灾与运维等关键领域技术,力争在前沿交叉领域超跑,实现关键体制机制的创新联动;要坚持实现智能建造的强国梦与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活需要相统一,把惠民、利民、改善民生的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方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智能设备、智能家具、智能城市和智慧服务。
在随后的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以《新基建逻辑与未来城市技术》为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新基建的建设逻辑及内涵构成,并展望了新基建在技术创新支持下的未来应用场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岳清瑞从工程诊治与智慧运维角度对智能建造进行了全方面、深层次的诠释。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以《智能建造 务求实效》为题作了精彩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造中的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在演讲中指出,要加强智能建造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为产业转型提供后备人才。
17日下午,35位知名学者与行业专家还在分论坛中作了大会特邀报告,深入交流与探讨了“类脑计算与智能设计”“人机协同与智能装备”“多维BIM与智能施工”“物联感知与智能运维”“异构决策与智能防灾”等5方面内容,并通过主题对话环节,深度解读智能建造、新基建与产业趋势,分享了智能建造核心算法与技术创新等前沿成果,展示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应用,探索了智能建造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当前,智能建造产业正蓬勃发展,与产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发展的关键环节。在18日举行的首届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国强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作了精彩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教授分享了《智能建造技术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精彩报告。
18日下午,来自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业建设教师以及多家行业用人单位专家围绕“学科范式与专业内涵”“目标定位与培养标准”“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创新实践与校企协同”“学科交叉与师资队伍”等主题,开展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研讨。会议最后形成了本次人才培养研讨会的备忘录,并将编制智能建造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指南,为全国各高校的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