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规划设计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

行业专家学者聚焦韧性城市建设

城市的韧性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和管控以及城市风貌建设等方面;同时,对于社会文化传承和城市精神延续也是城市韧性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韧性的提升,整个社会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效能都将得到提升。特别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城市都经历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行业内对于城市韧性的问题更加关注。今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韧性城市”,引起社会和业界的高度重视。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上海市建筑学会2020年会暨学术高峰论坛上,众多行业领导、学者专家等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当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乃至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献言献策。

构建韧性城市的“四梁八柱”

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宋春华在论坛上指出,“今年在中央的文件中首次提到‘韧性城市’,可以认为,建设韧性城市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近年来,我国对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关注越来越多,但理论、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仍属于初创阶段。”

宋春华认为,建设韧性城市要以系统性理念,构建韧性城市的“四梁八柱”。韧性城市框架不仅应对城市出现的各种灾害和危机防控,还要对长期、不确定的、潜在的危险有前瞻性的预估。内容包括顶层决策的科学果断和基础的积极响应;防控体制与机制的建立;多领域、多部门协同应对的有序衔接;韧性特征及评估方法的选择;基础设施公用工程指标体系及技术标准的建立;健康安全与生活保障的底线设置;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的提供;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自觉与提升;经济社会活动持续运转或快速恢复的预案等。

宋春华建议,选择紧凑型总体布局,留下适量冗余空间,以备不时之需。他解释说,选择紧凑型集中式的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城镇在建成区之外留有适量的冗余空间,即城市的战略留白用地。平时作为城市生态用地和重大项目后备用地,在遭遇疫情和其他灾害的非常时期,可以作为避难、疏散、隔离、收容、救治用地。

宋春华认为,城市硬件系统要更具保障性和应变能力。建筑系统除常规的适用性外,应复合应对灾害的功能,尤其是一些大空间的公共建筑,从抗疫救灾的需要,应配齐水、电、气等设施接口,紧急情况下可迅速转换为收治患者伤员的“方舱医院”。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隐蔽工程、网络信息系统、交通及物流系统、避难疏散系统等,都应具有足够的保障能力,并在遭到损害时,有快速恢复和替代的预案。

宋春华呼吁,关注住宅的卫生防疫性能,提升住宅的综合质量。一是满足群众对住宅舒适度、适老化及居家工作等方面更高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对其基本性能和标准可适当提高。二是更加关注关乎群众生命健康的卫生防疫性能。除对日照、通风、防噪等有所要求外,还应增加对疫病预防感染、阻断传播等方面的要求,在硬件设计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宋春华指出,现在的老旧小区韧性非常低,非常脆弱,形象一点讲就是“双老双弱”。“双老”是指建筑及基础设施老旧,人口老龄化;“双弱”是指抵御风险能力弱,自救能力弱。因此,老旧小区是韧性脆弱城市空间单元,是韧性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尽快补上短板,才有韧性城市可言。

宋春华还建议,住宅建筑应开辟第二生命通道。他结合一些日本住宅、土耳其住宅案例中,阳台作为紧急通道的做法,认为必须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要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开发经济适用、切实可行的逃生方案。

以生态绿色理念引领,提升城市韧性发展水平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剑豪从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层面,畅谈上海今后的韧性城市建设。

朱剑豪说,《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对上海未来的城市形态进行描述,规划始终贯彻生态绿色理念。生态绿色理念是以创新、生态、宜居为发展目标,通过科学统筹规划、低碳有序建设、创新精细管理,打造空间布局合理,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品质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运营管理智慧高效,人、城市及自然和谐共生。

朱剑豪指出,生态绿色的城市规划是布局韧性城市的发展导向,支撑城市功能发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

从规划层面,一是确立开放紧凑的市域空间格局。《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提到:“以生态基底为约束,以重要的交通廊道为骨架,以城镇圈促进城乡统筹,以生活圈构建生活网络,优化城乡体系,培育多中心公共活动体系,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体系。”采用弹性适应的规划,通过完善多情景的规划策略,建立空间留白机制,创新功能布局弹性模式,构建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形成以水为脉,以绿为体的生态体系。《规划》对水体和绿体生态进行保护,并进一步扩大上海市内生态空间,优化生态格局,对区域生态系统构成多级网络。到2035年,上海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将降低率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大于13%,森林覆盖率23%左右。

三是建立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朱剑豪说,城市规划与城市韧性直接相关,交通网络支持城市韧性高速运转。上海正在完善多模式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交优先策略,规划“一张网、多模式、广覆盖、高集约的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轨道交通网。到2035年,上海中心城公交绿色出行将高达85%,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60%。

四是打造多元融合、环境宜人、宜居宜业的职住体系。引导就业岗位均衡布局,主城区疏解非核心功能及相应的就业岗位,郊区城镇加强就业集聚度。打造职住平衡的产业社区,形成二三产融合发展、配套功能完善、环境景观宜人的产业社区。

在建设层面,上海正在建设低碳韧性城市。

一是生态提质,打造“一江一河”生态空间。朱剑豪介绍说,黄浦江沿岸将最大化利用现状水绿资源,注重点、线、面生态空间的有机结合,保证绿化的服务均衡性,完善滨江地区绿地规划布局,形成互联互通的滨江蓝绿生态网络格局,构建“一带、多片、多点、多廊”的滨江绿化结构,发挥更高能级的生态效应。

二是节能减排,推进绿色低碳城区建设。朱剑豪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为例,介绍上海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运用广泛的实践。上海虹桥商务区是全国首个三星级绿色生态运营城区。虹桥商务区内实现100%绿色建筑。特别是虹桥宝业中心项目获得三星级设计标识、世界建筑奖、美国WELL健康建筑认证、美国app建筑设计大奖,实现太阳能热水、雨水回用,还有屋顶花园、节水器具、节水灌溉。虹桥商务区区域集中供能,采用天然气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节省制冷机房、锅炉房、屋顶设备等,为开发企业增加了出租面积,为实施屋顶绿化创造条件;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体现技术先进性;为核心区建筑获得高星级绿建标识做出贡献。

三是绿色智慧,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初,上海市出台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新基建包括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综合管廊、新能源发电、LNG燃气气源、5G基站、加氢站等多个事项。

四是因地制宜,扩大海绵城市试点。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其核心是促进初期雨水的吸纳、蓄渗和净化,改善城市的水循环过程。2016年,上海入围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名单,现在上海已有十多个海绵城市案例。

在管理层面,上海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共建共享共治。

朱剑豪说,上海构建“1+3+N”网格化系统,一网统管,智慧赋能。通过大数据应用,场景开发,已集成相关管理部门100多个数据项。在防汛防台方面,根据历次上报的道路积水案件,分析出易积水路段和小区,结合当前情况,有助于提前采取防汛预案措施。加强统筹,管理引领规划建设。统筹协调各类管线建设时序,避免道路多次“拉链式”开挖。

智慧建筑与韧性城市衔接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继良认为,韧性城市的本质目的在于城市风险防控。当城市面临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等,需要有一套快速应对机制,例如上海建立了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战略框架。

他援引浙江大学韧性城市研究中心给“韧性城市”下的定义,认为韧性城市是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智慧快速恢复过来。长远讲,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

目前,同济设计院正与某互联网公司合作智慧建筑的研究,赋予建筑更多感知手段,实现互联互通。陈继良认为,智慧建筑还可以与韧性城市衔接。

智慧建筑有别于智能建筑。陈继良解释说,智能建筑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和建筑的深度融合,它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消防保安监控自动化系统、信息处理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等。而智慧建筑是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利用,强调感知、推理、决策等综合智慧能力。智慧建筑可以自学习和思考,可以与人沟通,具备一定预测和自我决策能力,并且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可以做更高的结构层次上的互联。

智慧建筑感知有很多种方式。陈继良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介绍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感知体”,约有十万个控制点,一直在对风速、风向、风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雪量等要素进行检测,这是环境气象感知。此外,还有地震振动感知、变形沉降感知、构件应力感知、建筑运维感知、负荷能耗感知、空间环境感知等。他说,“当建筑具备感知、永远在线的能力后,建筑将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各种感知数据将被及时采集、处理,支持智慧建筑完成各种智慧响应和决策。”

智慧建筑还可以与整个城市衔接。智慧建筑平台通过群体智能和数据智能技术,使传统建筑从无生命的钢筋水泥结构演变成具有全面感知、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可进化的生命体最终形成人机物深度融合的开放智慧建筑生态系统。

陈继良认为,在未来,随着以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进步,大数据、云计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必将不断进化成为韧性城市。

(本报记者 吴真平)

2020-12-31 吴真平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262.html 1 3 行业专家学者聚焦韧性城市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