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装配式建筑

“搭积木”更需要大智慧

——访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松青

□记者 时永庆 通讯员 周雄 朱健靓

备受关注的2020年“地产住发杯”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上一阶段参赛者表现如何?通过此次竞赛,装配式建造将收获哪些有益经验?目前设计院的设计技术能否驾驭BIM和一体化装配式设计?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跟踪采访了竞赛组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叶松青。

记者:作为竞赛组委会副主任,请您简单介绍上阶段竞赛组织和进展情况。

叶松青:截至目前,竞赛已进展到第三阶段——方案深化设计环节。在前两个竞赛阶段,各个方案团队遵循了设计者初心,没有因为实际项目“真题真做”而存功利心。各方案独具特色,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在方案设计阶段,各方案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将建筑与装配式建造有机贴合。个别方案的深度已超出预期要求,展现出参赛团队对于本次竞赛的高度重视。

经过竞赛专家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对各个方案严格细致地评审,共有二十多个方案设计团队进入第三阶段的方案深化设计环节。专家团队高度评价了本次提交的设计方案。

根据计划,最终的深化设计成果将于2021年1月8日截止提交。其后举行的专家评审会将进行方案汇报环节,旨在让各参赛团队更好地表达方案设计的理念,为行业装配式建造和设计提供更多思路,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这才是举办本次方案设计竞赛的最终目的。赛后,组委会将竞赛过程中优秀的设计成果汇编成册供同行学习参考。

记者:请您谈谈对本次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竞赛的顶层设计?

叶松青:近年来,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日趋完善,上海市自2014年起已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超过1.2亿平方米,行业内也都有了不少实践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在推行装配式建筑的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亦加快了租赁住宅的发展;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模块化等特点正好更契合租赁住宅在设计建造方面的需求。所以在作为民生保障的租赁住房需求大幅增加的背景下,主办方设立了以租赁住宅为载体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竞赛。

当前在设计行业依然存在着“装配式设计”和“建筑设计”脱节的情况,大多数设计企业依然存在着“先建筑设计后预制拆分”的现象,在设计方案时不考虑装配式,不考虑标准化。希望通过这次竞赛能让更多的建筑师在方案阶段就考虑装配式建筑的特性,在建筑师责任制的背景下,做到以建筑师为引领来优化建筑的装配式设计流程,充分在方案阶段就考虑适合装配式的建筑平面、立面和内装等各专业配合。所以希望通过本次竞赛真题真做的模式来征集更多由建筑师为引领的装配式建筑方案。

习总书记说过:“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引导房地产市场向“租售并举”的方向发展,积极推动租赁住房这一重点民生工程;主办方之一的上海地产住发公司选取了2021年计划开发建设的周家渡社区Z000201单元A14-01地块为载体,通过真题真做的模式,这也使得本次竞赛成果能够更加具有落地性和行业指导意义。在此我也感谢主办方上海地产住房发展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作为从事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的房地产企业,在推动装配式建筑和租赁住宅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感!

记者:大赛倡导的“以建筑师为龙头”出于什么考虑?

叶松青:建筑行业发展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在需要不断提升建筑品质和质量的一方面,也要求着建筑师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建筑工程的建设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反思以往我国的建筑师职业服务一般仅限于工程项目设计中建筑设计领域的工作,这也直接导致了建筑师的工作范围相对狭窄,建筑设计与二次设计的脱节和缺乏对项目施工决策过程中的有效控制。

现代的工程建设流程和技术日趋复杂,“建筑师负责制”也成了提高建筑师地位、强化建筑师权利、充分发挥建筑师主导作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重要探索。

具体到本次竞赛,我们倡导以建筑师为龙头整合其余各个专业的设计团队,也希望建筑师能发挥好总指挥的作用。不过我们也理解通常优秀的建筑方案从本质上来说更应富有艺术创作性,而装配式建筑则更需要理性的标准化,所以如何突出建筑本身丰富的艺术性又能兼顾装配式建筑的建造理念,亦是本次竞赛的难题之一。我也希望建筑师在今后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建筑师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与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化和通用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设计创作中使这一对矛盾能够和谐统一。

建筑师也需要考虑到从方案设计到后续内装、施工、成本及运维各个阶段的成本合理性。所以本次竞赛不仅仅只是单方面方案设计能力的展示,同时也能作为是装配式设计领域以建筑师引领的新技术新设计流程的研究。我们也更希望能看到在建筑师的引领下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内装设计师等能齐力协作,探讨更精细化的装配式内装解决方案。

记者:作为从业者和决策者,您觉得装配式建筑和BIM设计这些创新技术对于设计单位是一个挑战吗?

叶松青: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已由粗放式变为精细化,而建筑行业的升级必定是以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为理念,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为手段,以信息化的设计管理为模式,将整合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整个产业链,最终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造领域的技术日趋成熟,设计企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储备将直接影响设计产品质量和专业程度。我呼吁更多大企业参与到装配式内装的设计领域;对于BIM技术应用,其在行业深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政策的导向和更多措施的落实。目前行业不缺软件,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不缺标准,我们需要给BIM多留一些时间,更需要有关部门出台更多鼓励企业应用BIM的优惠政策。

作为建筑工程产业链的最上游,在设计企业实现技术和模式升级的同时也会带动整个建筑业发展模式和发展业态的改革和创新。我觉得,装配式和BIM等这些创新技术的推广对设计院工作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设计服务内容变多了。现时代的建筑设计更注重安全质量、性能品质、节能环保和建筑寿命等技术指标要求,以至于前期就需要结合装配式、信息化、内装一体化设计的各方面要求,将以往不需要考虑的一些建筑节点、内装接口等统统纳入了设计的统筹范围内。

二是设计服务范围变广了。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需要考虑太多后端问题,但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容错能力弱,设计会对项目的成本、质量等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更需要设计师熟悉产业链,建立系统化、全过程的设计思维。

三是设计管理手段的变化。装配式建筑对设计约束条件增多、协调内容增多:很多时候,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并非“技术”,而是“管理”“制度”。设计过程中协调内容的增加,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的调整,才可以将优秀技术更好地落地。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装配式建筑对设计企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BIM及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也是设计企业实现精细化设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坚信未来BIM技术将在装配式建筑建设及智慧化管理方面大有作为,加快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的推进脚步。

2020-12-31 时永庆 ——访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松青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271.html 1 3 “搭积木”更需要大智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