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十年后的一个注目礼
2017年初春,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一位成熟、稳重的中年男子来到北京,走上长安街,对眼前的国家大剧院行着久久的注目礼。春风暖人,春风暖心,此刻拂起他两鬓间的白发,也拂起了他的无限情思。
有人把国家大剧院这一座恢宏的建筑比作了“一颗晶莹的水珠”。35000平方米的人工湖面上浮起一座银色的椭圆形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饰面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浑圆、剔透,谁说不是“一颗璀璨晶莹的水珠”呢!而张勤之所以觉得这个比喻格外传神,是因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颗“水珠”是怎样凝成的。
这一刻,走在这条大街上,他显得特别的自信,心中涌动着温暖和踏实。作为曾经的国家大剧院上海建工安装集团项目部经理,早在2000年至2007年的这八年间,他在这一颗“水珠”里融进了他的汗水、他的智慧,也曾经融进了他的泪水。
国家大剧院是新时代的标志性建筑,是国家最高艺术表演中心,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艺术殿堂,对于机电设备安装施工要求特别严,对通风工程质量标准要求更高,而通风和降噪是一对矛盾,风速快、风量大,就会产生噪声;如果风速、风量小了,就会影响观众的舒适度。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的舞台上都不用扬声器,而效果却要达到舞台上撕一张纸的声音,必须让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听见,是世界上声学要求最高的剧场之一……没有精神,做不好国家大剧院工程;没有精湛,同样也做不好国家大剧院工程;精神加上精湛,才有精彩。那时,土建方以上千人马24小时倒班连轴转,连张勤在内的4名管理人员和60名工人同样得24小时不间断地紧跟着土建的进度,进行孔洞的预留和管线、构件的预埋……当父亲查出那种疾病时,张勤已经奉命去了北京,为的就是那份庄严的承诺。在父亲接受治疗期间,他虽然也曾返沪探望过,但毕竟都时间太短,只能匆匆一面。当时,他的肩上担着国家大剧院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重任,不可能终日侍奉在父亲的病榻旁边,但他怎么都不相信父亲会这么快就撒手而去,让他想起来就泪流满面……
“一家不圆万家圆,万家圆时心方安”。此刻,把家国情怀已经融入在了不懈的奋斗中。
自国家大剧院2007年9月宣布工程基本完工至今,也已经有整整十个年头了,想起来,“岁月不居,时光如流”真是一点也没错的。这次,他是邀请上海中心大厦业主前来考察曾经由他担纲的国家大剧院项目的,尽管此时的他并不知道国家大剧院院长会当着他的面、当着上海中心大厦业主的面给予如此崇高的评价,说是“十年未大修,十年精气神”;尽管此时的他并不知道明年10月国家大剧院还将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但他坚信,他所做的国家大剧院是一个经得起岁月检验的精品工程、品牌工程,他也坚信,作为曾经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首都劳动奖章、曾经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的他,对于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的“通风精神”有着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传承。
是的,实现梦想,更是用汗水、匠心、奋斗和勤奋来浇灌而成的。
从“通风精神”到“后墙不倒精神”
说起“通风精神”,老一辈的上安人记忆犹新,三十多年前,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第六工程公司(它的前身为通风队)曾经是上海建设系统的一支排头兵。
为适应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提高通风专业的能力,上海建工安装集团于1964年成立了通风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通风队就获得了上海市大庆式企业(相当于市劳模集体)荣誉称号。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通风队近十次获得市劳模集体、市精神文明建设模范、市文明单位、全国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从成立之初的一把方尺、一把剪刀到自主研发通风空调设备和配件,多次获得国家部委、上海市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其中的KTX系列新风空调箱、ZF—700型立柱式风机盘管空调箱获得全国暖通产品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还开发了国内第一代通风专业加工设备,施工工艺先进,质量优良,成为全国通风行业专业技术的领头羊。一代通风人,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中,淬练了“优质、守纪、开拓、创新”的“通风精神”。
“通风精神”有例为证——
1986年初,上海市百一店通风空调系统要进行大修。当年的市百一店是上海也是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场,每天的营业额高达几百万元。这次大修的范围涉及到各层楼面,如果要停业大修,即使是逐层停业,这影响,这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考虑到甲方的利益,通风队决定夜间施工,绝不影响商场营业。长达几个月的夜间施工,打乱了人体“生物钟”规律,也打乱了职工家庭生活秩序。有的职工,爱人长夜班,孩子幼小,他们只能把孩子带到工地,在临时更衣室一角铺上一块板让孩子安睡。为了赶抢进度,他们甚至取消了夜宵,把所有时间全投入到施工中。而当天色微明,他们忍着辘辘饥肠,把施工场地打扫一净,柜台归位。施工现场商品琳琅满目,可在三个多月的施工过程中,商场没有损坏和遗失一件物品。当年《支部生活》第九期评论文章《精神文明的力量》对通风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通风,能够净化室内的空气;传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风,能够给社会增添新鲜空气——这就是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通风工程队‘两个文明一起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风精神”的一路传承,形成了后来的“后墙不倒精神”:信念不倒、信誉不倒。
在“通风精神”的传承中,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已经涌现了四代全国劳模、上海市劳模,而张勤无疑是最新一代劳模的杰出代表。
说起张勤对于“通风精神”的传承,不能不说到国家大剧院之后的上海世博工程项目——
在世博园区5.2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上海建工安装集团承担了浦东“一轴四馆”、世博VIP公寓、世博洲际酒店以及浦西江南三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等永久性场馆设施的机电设备安装总承包任务。
张勤是世博工程33个场馆的机电安装施工总指挥。
在6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带领团队用智慧点亮了世博、点亮了上海。其中,世博中国馆的三张安装“图”绘出了管理创新的思路:第一张“图”是“工程管理网络图”,在横向上画出了施工管理人员之间互相通报情况、互相配合工作的路线,在纵向上则画出了分包单位与项目部在管理思路、管理要求、管理质量、管理方法上保持同步的路线,为世博中国馆机电安装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第二张“图”是“三维直观定型图”,坚持应用三维立体图纸深化直观施工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实物与模型几乎完全一致的安装任务;第三张“图”是“六合安全施工图”,中国馆大空间、大跨度,机电安装需要1000多个工人,而登高作业点也有几百人之多,按照常规,要搭满堂脚手架,但这样人在脚手架施工容易产生安全和消防盲点,也无法进行抢工交叉作业,因此,根据场馆机电安装工程的特点,购置了24台移动式液压升降机,并在施工现场拉了总长达一万多米的生命索,构建了一张“安全网”……
说起张勤对于“通风精神”的传承,也不能不说到上海中心大厦项目——
当初,张勤邀请上海中心大厦业主前去考察曾经由他担纲的北京国家大剧院项目的时候,上海中心机电安装项目尚未招投标;而当他邀请上海中心大厦的业主去考察同样由他担纲的上海世博工程的时候,作为礼物,他赠送给人家一册《大写的上安人——建设世博工程纪实》,从中可以看见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对于历史的传承和对于创新的不懈追求。
上海中心大厦被称为“中国第一高楼”。
对于上海建工安装集团来说,把上海中心工程作为提升高级民用工程机电总承包、主承包能力的实践载体,无疑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制高点。
张勤一心想做上海中心大厦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总承包管理和机电安装施工项目,他的诚心感动了上海中心大厦业主,而在国家大剧院和上海世博园的所见所闻,又使他们坚信:把上海中心大厦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总承包管理和机电安装施工项目交给上海建工安装集团、交给张勤,可以放一百个心。于是,2011年6月,受命担任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建工集团总承包部项目副总经理兼上安机电安装项目部经理的张勤,带领着一支庞大的安装精英团队,开始了又一次艰难而又光荣的重大工程创新历程……
在“通风精神”的传承中,在“后墙不倒精神”的弘扬中,北京国家大剧院工程先后被评为国家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先后被评为国家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美国LEED铂金奖、中国绿色三星金奖,并且获得了上海市科技成果特等奖。
“通风精神”代代相传,依靠辛勤的劳动、诚实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爱岗敬业,创新引领,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每一天要有每一天的思考,每一天要有每一天的进步。”在长达8年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工程建设中,在长达2年的上海世博工程建设中,在长达4年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建设中,张勤这样说;在近年来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科院上海张江光源工程、软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钍基溶盐核反应试验堆项目、高速磁浮国产化中车四方青岛工厂试验线项目、中船外高桥大型邮轮国产化舾装背景项目等工程实施中,张勤也是这样说。
他对自己说,也对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员工这样说。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企业的重大科技项目课题,需要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来重点突破、提炼、转化;企业的机电设备安装专业工程的总承包管理职责,需要一个具有大局意识的人来全盘掌控、协调、推进。一个以“张勤”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在中国安装科技舞台上精彩亮相了。
2019年早春三月,山西太原。
张勤率队参加了在这里召开的中国安装协会科技成果交流会暨现场观摩会、机电工程装配式施工技术经验交流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
在中国安装协会科技成果交流会暨现场观摩会上,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申报的5项科技成果全部榜上有名。其中,“上海中心工程机电安装关键技术”的成果交流和答辩,获得了专家评审组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一等奖;同时,“不停航状态下机场航站楼机电工程施工技术”获得二等奖,“大型化工装置高温高压管道安装及核心设备配管关键技术”“内保温金属风管制作安装关键技术”“新型生物膜法水处理系统成套设备安装及调试技术”获得三等奖。在机电工程装配式施工技术经验交流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上,张勤结合2018年申报的国家级课题《建筑工程设备与管线模块化装配施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并就国家有关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机电工程装配式及模块化应用、工厂预制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等方面,以及装配式建造过程中的误差消除方法,进行了阐述,展现了未来建筑工地模块化建造的革命性成果,让人大开眼界。
2020年金秋十月,上海。
中国国际邮轮船舶修造论坛暨展览会在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启幕,来自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丹麦、挪威、瑞典、美国、智利、新加坡、韩国、日本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嘉宾出席论坛及展会。作为唯一一家安装专业施工单位,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在这个邮轮建造领域的交流盛会上闪亮登场。
展会期间,大批国内外行业代表与技术专家驻足安装集团展台,深入了解了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在邮轮建造领域的施工工艺与创新技术等。张勤信心满满:通过前期的技术攻关与科研总结,目前,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在邮轮建造舾装领域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包括装配化施工模式和资源服务。经过长达一年的深入研究,在邮轮管系施工方面已经实现100%管系预制化生产和装配化安装,大大减少了传统模式施工时间,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同时,在邮轮建造材料名称、设备种类、配套供应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资料库,为后期的邮轮国产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以推动邮轮舾装的全产业链发展。
“人才聚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企业强。”企业发展需要厚植创新人才的土壤,企业成长需要夯实创新发展的智力根基。大型项目锻炼人,重大工程出人才,利用重大工程项目平台,培养年轻人,使用年轻人,是上海建工安装集团主要领导始终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张勤始终身体力行的一件大事。
在上海中心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年轻人的眼中,张勤是一位良师。
面对上海建工安装集团承建的这个国内建筑高度最高、合同金额最大的工程,机电设备系统最全、管理覆盖最广、技术含量最新的超大工程,张勤不仅提出了“出精品、出精神、出精英、出成果、出效益”的目标,而且把开展机电安装总承包管理知识和复合型技术培训当作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被张勤分成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叫作“我用心,你入脑”。白天事务繁多,他就挑灯夜战,亲自编写培训资料,然后传授他多年积累的项目管理知识和运作技能。大家从心里感谢他的无私,他笑说,不必不必,我也“温故而知新”;第二块是“我搭台,你唱戏”。他根据项目管理需要,按区域实施施工管理,把一批青年施工人员推上项目管理的重要岗位,让青年人的才华在管理、施工实践的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示和锻炼,既调动了青年人的工作积极性,又为安装集团持续发展储备了各类可用人才。大家又从心里感谢他的提携,他又笑说,不必不必,“长江前浪带后浪”,这是规律。
而在实施剧场项目的项目经理、施工经理们的心中,张勤则是一位益友。
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九棵树等剧场项目,都对剧场音响效果有着特殊的要求,张勤不仅提出了“做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目标,而且专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跟项目经理、施工经理们上课。说是上课,其实是交流,他让他们提前想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传递给他,由他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做出吸引人的“炫”的PPT来,然后就在下一堂课上进行互动。“有针对性”,这是他开展培训的主旨,而“接地气”,则是剧场工程项目经理、施工经理们的众口一词。难怪教培中心的老师们都心悦诚服地对他说:“你这是存心要让我们‘失业’啊!”他则意味深长地笑着对他们说:“有‘失业’的忧患意识,就会有‘职业’的培训策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到年轻人的成长,这是他最高兴的事情,不不,眼下,最能够让他高兴的是:成功申报国家级高新企业和研发中心,因为这才是开掘人才发展活力源的证明,这才是创建一个专家型、学习型企业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作者附记:人勤春来早
约了好多次,张勤终于从一个会议中抽身出来,坐在了我们的面前。
在他推门进来的一刻,一眼瞥见他两鬓间的白发,不禁就有了瞬间的愕然:尽管与他工作在一个单位,但因为他“忙外”的时候多,谈项目、理思路、参加各种会议、开展各类培训、去工地现场解决问题,不是经常能够碰见的;就是偶尔路遇,常常也只是留给我们一个匆匆而过的身影,不可能去仔细打量他的仪表仪容。
勤奋,让他显得有些疲惫。
怎么会不疲惫呢?他身兼太多的职务,除了上海建工副总工程师兼安装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之外,还有全国安装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现场复查专家评委、上海市优质工程(白玉兰奖)现场复查专家评委、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专家评委、上海市建设工程招投标资深专家评委、上海市土木建筑学会委员、上海市空调清洗协会理事长、上海建工集团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技术带头人……
怎么会不疲惫呢?眼下,他身系太多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重任,涉及9个新兴领域和3个专项新兴领域;他要主持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平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劳模精神的传承中走出他的“三部曲”:引领、推动、支撑。
他对我们说,他的名字里有一个“勤”字,也许,这是命中注定的吧。
直抒胸臆,朴实无华,奋斗、实干,这就是张勤。
我们曾经在多年前采写了通讯的标题就是“张勤之‘勤’”,说的是他的“勤”恳、他的“勤”奋、他的“勤”快、他的“勤”勉。时隔十多年之后,张勤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之后,我们再次进入采访,其实,依然还是“张勤之‘勤’”,不过,却是应了一个真理:天道酬勤。他的身后已经留下了一长串闪光的足迹,而在他的面前,正在展开一个属于上海建工安装集团、也属于他事业的花红柳绿的春天。
我们情不自禁地在心底间写下了今天这篇文章的标题——“人勤春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