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3790期8版)
二、建筑产值利润率过低造成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发展迅速,按照2020年统计资料,截止2019年底,中国建筑业有资质等级企业的从业人员为5427.37万人(其中大量使用了从农村来的建筑农民工),建筑业不仅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完善居民居住条件功不可没,而且为增加农民工经济收入和精准扶贫工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江苏省建筑业为例,农民纯收入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来自于建筑业。但同时建筑业又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由于利润率低下暴露出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建筑业再往后十年将面临后继无人。因为传统的建筑业除了苦、脏、累、险以外,由于利润率低、职工待遇不高(这里要说明:前文的工人工资是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的报酬,如果按照劳动法规定工作8个小时,实际现状是延长劳动时间所得,从单位时间考量还是不高的),年轻人不看好这个行业,包括建筑行业老职工也不愿意让其子女从事这个行业。有一位从事建筑行业管理的老同志提前退休参与到房地产开发,感慨良多,他曾私下对朋友说“从建筑上出来的人,一旦投身到其他行业,打死了也不会回头再去搞建筑。”
二是从业人员相对素质低,加上建筑农民工的流动性非常大,企业在现有利润水平下,舍不得再在培训职工技能上投入,更不用说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了。
三是大部分建筑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差,科技投入不足,特别是起步相对于东部地区晚的大量中西部地区建筑企业,现在仍停留在采用传统工艺,使用传统建筑材料,为了应付合同上创优质工程的需要,才被动地采用建筑行业推广的十大新技术,只有少数企业开始涉足装配式施工和采用BIM技术。这除了企业经营者思想观念上有待提高之外,关键还是企业自身积累差,没有资金实力。
四是国际化程度低,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国建筑企业在投入“一带一路”建设之前,多数从事劳务为主或层次较低的一些项目,与国际知名工程承包商相比,竞争实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美国《工程新闻纪录》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2020年度入选的中国公司达74家之多,本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但经细分析却又高兴不起来。74家企业2020年(统计数据为2019年)的国际市场营业额合计数1200.05亿美元,平均每家16.22亿美元,而250强国际营业额排名前三的都是国外建筑公司,其中西班牙企业ACS以389.5亿美元荣登榜首,德国企业霍克蒂夫(HOCHTIEF)以293.03亿美元排名第二,法国万喜(VIHCI)以244.99亿美元排名第三。这三家企业国际营业额合计为927.5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74家对外承包企业国际营业额的四分之三(77.29%),平均每家完成309.17亿美元,是中国入选250强企业平均数的19倍。究其原因,说来也简单,中国大多数有对外签约权的施工企业实力都不是很强,除央企外,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所需大笔工程保函,资金这一关就过不去。
五是建筑业产值利润率过低,直接影响了国家消费内需的拉动。笔者曾经参加过有关部门关于建筑业税负问题的座谈会,从交谈中得知他们不太了解建筑业。有位同志说:你们建筑业还在喊没有钱,你们这些建筑老板开出的汽车不是“奔驰”就是“宝马”,怎么还没有钱?当场一位同志反驳说:你知道有多少辆好车是靠拖欠工程款抵债抵来的吗?车子开了两三年还是原价抵付工程款,这上哪儿说理去?再说建筑业经营的需要,如果董事长去谈业务乘辆普通轿车,甲方认为公司没有实力,所以装装门面也得开辆好车。从这次座谈会某些同志的观念中,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一样有钱,难怪有关政策都往往放在同一个文件中下发。其实,不仅盈利水平有天壤之别,就是行业门类划分也不是一回事,建筑业与工业同属第二产业,而房地产属于第三产业。建筑业5000多万从业人员就是5000多万个家庭,按照每个家庭三口人计算,涉及到一亿五千多万人的生活与消费,这是国民经济41个部门中,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比拟的,建筑企业盈利少,职工收入低,直接影响消费内需的拉动。
六是工程质量会大打折扣。从20多年前的1999年重庆綦江彩虹桥整体垮塌造成40人死亡的惨痛事故之后,建筑因工程质量造成的重大事故仍然会见报端,“豆腐渣工程”和“瘦身钢筋”也成了专用名词,工程质量引起了政府和国人的关注。从许多事故调查组对问题工程做出的调查结论方面看除贪污腐败、渎职之外,还有一条不应该忽视的原因就是工程造价过低,有此可能造成偷工减料。我们再以彩虹桥为例,该工程总预算是500多万元,最终结算价是368万元,也就是造价被压低了四分之一多。血的教训提醒人们,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吞下的必然是“便宜无好货”的苦果。现在许多私人投资的项目,已一般不选最低价中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投资人清楚知道,最低价中标的项目,工程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
三、制定建筑业合理利润率政策势在必行
针对上述弊端,如果把建筑业产值利润率提高到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相适应的标准,其好处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可以极大增加建筑业产业的实力,有利于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使建筑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层面的支柱产业。
有朝一日,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如果达到10%的话(与同行交流时谈到这一话题,他说要提高到6%就很好了),按2019年完成的产值24.84万亿元,将实现利润2.48万亿元以上,人均利润可达到4.6万元左右,是2019年1.544万元的近3倍(应该说放在各行各业中衡量,这还不是较高的水平)。企业产值利润率提高了,对于推行装配式、智慧工地、数字建筑,可以大大加快进程,有利于加快传统建筑业向国际化过渡。
2.国家从建筑业的税收也可较大幅度增加。
2019年建筑业增加值为70904亿元,假设利润率达到10%,则可征收增值税、征缴附加税费、征缴所得税的情况如下:
(1)增值税:6381.36亿元(70904亿元×9%)。
(2)附加税费(按照通常计算方法):765.76亿元(增值税额6381.36亿元×12%)。
(3)所得税:6211.13亿元(实现利润2.48万亿元×25%)。
以上三者相加,全年的征缴税金为13358.25亿元,比目前(3.37%产值利润率)多征缴4115.88亿元,要知道2019年整个建筑业上缴国家税金仅7163亿元,合理提高了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后,国家从建筑业的税收大幅增加57%,建筑业将一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纳税大户”。
3.如果建筑业利润率较大幅度上升,必将带动建筑职工收入相应增长。
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90501元/人,建筑业为65580元/人;201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53604元/人,建筑业为54167元/人。把城镇非私营和与私营单位工资总额及对应人数分别相加后再平均,得到全社会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7943元/人,建筑业为60219元/人,直观上看建筑业就业人员人均工资只比全社会城镇单位的平均工资低7724元,但不同的是建筑业大多数就业人员每天工作时间是10~12小时,这样比较下来,建筑业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真不算高。企业并不是不想为工人增加工资,实在是到手的利润太少了,留下了再生产的资金,想为工人增加工资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提高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如果考虑到建筑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实际情况,把工人人均工资从6万多元调到7万元(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全国建筑工人在2019年基础上增加17%工资,按照建筑从业人员总数需增发5427亿元,前提是建筑企业要有钱才能发得出。
4.建筑职工收入大幅增加,对拉动内需作用巨大。
根据测算,如果较好地解决建筑业产值利润率过低问题,建筑职工收入相应增加出来的部分必然形成消费领域强大的购买力,对扩大内需肯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5.可以稳定建筑业从业人员队伍,有利于提高人员素质。
建筑业之所以行业地位不高,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安全风险和收入水平偏低。社会上误认为从事建筑的效益好,是把少数包工头、项目经理和企业有关高管的收入,当成了大多数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三百六十行中,有的行业安全风险比建筑行业相对要高,如煤炭行业一线采煤工人,为什么不存在像建筑业很严重的“后继乏人”问题?一是因为国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矿山安全,把安全事故努力降到最低限度;二就是矿山工人的工资待遇高。而建筑企业为了承接任务,用低得不能再低的报价参加市场竞标,有的不惜把工地的安全措施费也压缩掉了,于是项目的质量、工人的安全防护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如果把建筑业产值利润率提高到合理水平,企业就有足够的经费培训自己的员工,提高职工素质,杜绝现在许多农民丢了“锄头就拿瓦刀”、戴上安全帽就算建筑工人的现象;如果把建筑业产值利润率提高合理水平,企业就有足够的经费缴纳员工的社会保障费用,做到“应保尽保”,也才能留得住人,稳定从业人员队伍。
综上所述,用政策保证建筑业有合理的利润率,止住连续下降的态势,不仅对“营改增”政策是强力的支撑,而且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从而把建筑业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原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