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设计

公众参与 景观共治

刘悦来讲述上海社区花园微更新的故事

城市微更新,社区是一个重要单元。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及理事长刘悦来及其团队已在上海进行了近百个人人参与的社区花园微更新、微改造、微治理案例,他们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以社区种植的方式让城市冗余边角空间能够有效地变成市民消费日常生活、与环境互动的场所。1月10日下午,他做客上海明珠美术馆,通过已在上海完成的社区花园改造、治理案例,探讨上海城市更新的新方式,分享如何共同治理景观、打造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社区共建花园。

自2014年以来,刘悦来老师及其团队在上海支持不同类型的社区设计与营造,完成近百个社区花园,通过培训赋能支持超过600个迷你的社区花园,每一个社区花园都是绿地和消极空间的更新实验,以市民为主体构建在地社团进行自主营造和运维,并集结社会多元力量共建共享市民身边的自然教育基地和社区营造中心。

例如杨浦四平百草园,在改造前,它只是一片废弃的绿化地。刘悦来老师团队介入后,经过征询居民意见,增加了许多有趣的项目,如彩绘树桩、握手花园、香草园、钢板涂鸦等。百草园中还种植多种丰富的植物,如艾草、薄荷、驱蚊草、迷迭香、罗勒、牛至、银香菊、碰碰香、藿香、鱼腥草、蓝花鼠尾草等。在业委会、居委会等管理部门的赋权下,他们与社区内的居民联手打造百草园。社区内的小朋友亲自抬石子铺路、铺草皮,居民们用厨余垃圾进行厚土栽培,用宠物粪便堆肥,最终社区呈现出一片雅致的景观,一家人、多家人其乐融融,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另一个案例,创智农园以社区花园为载体,以参与式社会创意为核心,推动社区营造结合商业与公益,鼓励公众关注社会议题并参与社会创新。这个项目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街道监督,社会组织设计运营,还有志愿者、居民一起来推动。原先这里也是社区内一片废弃的消极空间。2018年,社区规划师工作人员与居民开始讨论社区规划方案。现在这里早已是树木与草本植物密集的生态家园。居民在这里种植水稻,还有小朋友嬉戏的沙坑,夜晚聆听蛙声的水潭。在水稻收获季节,也收获了小朋友为社区花园所做的诗作。创智农园所在的区域原先有一堵墙,将新老两个社区隔开,后来创智农园成为沪上社区花园的经典案例,慕名而来的居民越来越多。在居民的期盼下,2019年终于打破高档小区与老旧小区的隔阂,破墙开门,让更多的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美好的景观。刘悦来说:“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跟环境互动,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这种力量。”

后来,以创智农园和鞍山三村谧园为代表的上海社区花园系列社区参与式微更新项目成为《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17年度报告》唯一入选的中国案例。

2020年,上海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悦来带领的四叶草堂发起SEEDING“重建信任、种下希望”的社区花园邻里守望互助公益计划,倡导居家自主邻里守望互助,以无接触分享种子绿植的空间媒介来传递爱与信任的力量,以行动者共创的方式筹划社区花园空间站与在地网络,协同构筑安全美好的永续家园。他们利用社区集中绿地、阳台、楼道、楼前绿地,构建起“最后一米,人人参与”的微基建。在上海、华南、北京、天津、西南等地联合行动伙伴的共同支持和发起下,这个公益计划逐渐演化为由热爱种植、热爱生命的企事业单位、高校、社团、组织和超级行动者共同参与的本土社会行动项目。

目前,上海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已有5个社区花园及社区规划实践基地,近百个经过专业设计的社区花园实践案例,600多个居民组成的社区花园维护小组和迷你花园,1000多个社区营造活动及工作坊。

社区花园的实践也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的肯定。他认为,社区花园的实践,从小事做起,从空间更新入手,融合社会治理创新,是一个新的尝试。社区花园这个小小的公共空间可以作为探索城镇化的绿色起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它透过这一点一滴的实践,希望可以从社区共同体,慢慢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发展的时代建构。 (本报记者 吴真平)

2021-01-25 吴真平 公众参与 景观共治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590.html 1 3 刘悦来讲述上海社区花园微更新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