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启航之年,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2020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要加快发展“中国建造”,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包括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积极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等。
随着1月8日河南公布“十四五”规划建议全文,自2020年11月中旬以来的全国省级行政区“十四五”规划建议已基本公布完毕。从各地规划建议中与建筑产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来看,“十四五”时期“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成普遍共识。
此外,多个省市最新规划的“装配式建筑指导意见”也对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政策鼓励的不断深化,装配式建筑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空间。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从目前各省市在建筑领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鼓励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天津指出,推动装配式高质量发展、提高装配化装修比例,推进BIM、智慧化建造发展。
福建提到,城镇化、全装修住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老旧小区改造是建筑业发展有力支撑。
安徽提到,要借助规划编制,理清全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找准发展瓶颈,找出对策建议,推动装配式建筑稳步健康发展。
海南提出要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同时,天津、青海也提到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建筑等。
近期一些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也提到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规划。2020年12月,江西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江西的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要达到40%,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1月,重庆出台的《关于落实〈重庆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重点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建筑产业链条,到2025年重庆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要不低于30%。
不仅如此,在各市最新发布的“装配式建筑指导意见”中,也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广东省佛山市提到,2021年全市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5%,2025年末这一比例将达到35%以上。
那么,“十四五”时期,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加强技术体系研发与成果应用转化
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来,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推进,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明显提高。据统计,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13.4%。但对比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70%的占比来看,我国13.4%的占比仍较低,未来仍有很大市场发展空间。
在此背景下,相关市场主体该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做优做强?相关一线企业负责人表示,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产品力为王,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能生产出可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谁就真正拥有市场竞争力。
经过多方面长期共同努力,目前行业内已研发出较为多元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不少企业的技术体系也日趋完善成熟。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作为拳头产品的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按照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五化一体”模式,已形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和三维模块化建筑体系两大核心体系;集钢结构设计、制造、安装于一体的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也研发了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住宅保温一体化PC幕墙系统、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自承式楼板支撑系统(无立杆模板支撑系统)等多套体系。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表示,在“十四五”时期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仍需积极鼓励发展企业专用体系。“一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也是从专用体系逐步走向社会化通用体系的过程,专用体系是不可跨越的发展阶段,是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由之路。”
不过,作为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研发人员,吉林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福阳表示,技术体系研发确实很重要,但如何做好相关成果的应用转化更重要。目前各企业都有一套自己研发的技术体系,行业内的技术体系已足够丰富,可这些技术体系过于分散,仅靠企业自身很难推广普及,因此还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业链生态
“目前很多地方的一些大型骨干企业在装配式建筑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做得还远远不够,众多中小企业缺乏进行装配式建造的能力,即便他们想走装配式建造道路,也很难在市场上找到所需的部品部件,因为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和供应链。”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齐骥深入一线调研后表示。
“依托政府层面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加速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装配式专业人才,并想办法让建筑产业工人工作环境变得更友好,让建筑产业工人更有职业尊严,确实是目前比较紧迫的任务。”北京和能人居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闫俊杰表示,但接下来还应优化整个产业链生态,利用数字化手段逐步串联起产业链上下游,凝聚合力实现提质增效。只有各方面主体一起携手,共同努力做大做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才能真正形成产业行业发展的新格局。
对于如何在“十四五”时期发展产业链并完善产业生态,进而推动以装配式建筑更好落地实施,王福阳表示,企业层面要加强标准化设计、加大BIM技术的应用,实现多方协同的一体化设计和部品部件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以降低成本;政府层面要尽快开启技术体系评估工作,推选出适合全国各地的技术体系进行推广,避免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同时还应做好工厂生产、现场施工等过程的监管工作。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