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项目以打造“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建设目标。作为“十三五”时期上海市建设的重大文化项目,选址于上海浦东中心城区,建成后将与上海博物馆形成“一体两翼、联动东西、特色清晰、相辅合璧”的总体格局,进一步增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上海地区中国古代艺术收藏展示、文化教育、研究与交流及公众文化休闲娱乐的开放性公共平台。其建筑整体呈矩形体块,造型简洁挺拔,覆盖立面的大理石表皮蜿蜒包裹宛如大海波涛起伏。建筑立足于城市空间整合和内部功能组织,改进了常见的博物馆封闭式流线设计。
把上海博物馆东馆建设成上海乃至中国文化展示的一张名片,是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目标与追求。日前,工程主体钢结构顺利完成封顶。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建设过程中,机施集团实施专业化运营,一体化发展模式,充分利用BIM技术进行模型建立,施工模拟,数据分析,将科技融于建筑,智慧建造上海博物馆东馆。
空间拉索结构,彰显机施技术革新
上海博物馆东馆采用旋转坡道与钢拉索相结合的结构,减少钢构件占地面积,视觉效应上最大化突出空间感。作为“国内室内体积最大的人行天桥”,其旋转坡道主体钢结构分为上下两层螺旋形坡道。整个坡道结构受力体系由3组楼面支座与4组吊索共同承担。吊索吊点共计4处,分别布置在坡道两侧主体框架上。吊索以各吊点耳板为中心呈扇形束状发散而出,连接到坡道外弧位置,并采用套筒锚固。现场安装采用自下而上逐段安装的施工顺序,面对总重约362吨的不规则圆弧,项目团队多次与深化设计沟通,结合现场实际工况,确定“科学分段,散件进场,胎架组拼,整体吊装”的施工工艺,并利用BIM技术多次模拟,优化施工节点,确保了吊装方案的可实施性。此外为确保吊装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创新地采用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框架支撑体系,并在框架支撑体系上设置搁置梁,将上部荷载直接传递至主体框架柱上。
双向悬挑结构,凸显机施智造力量
上海博物馆东馆上部结构采用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结构中有大量的空间桁架,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为双向受力的悬臂桁架,悬臂端位于两轴线交汇处,悬臂桁架两个方向的悬挑长度分别为24米和25.65米,桁架高度为17米,其采用“自下而上逐层吊装+临时支撑”的施工工艺,待所有桁架安装完成并连为整体后,再进行分区域卸载。此双向受力的悬臂桁架安装,对于支撑体系装卸、现场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为保障现场施工顺利进行,在工程建设前期阶段,项目团队坚持技术创新理念,组织技术过关,优秀资深的工程师小组,对悬挑桁架的受压稳定系数及强度、承载力进行反复核算,并结合无人机三维扫描,实时同步现场施工工况,利用BIM技术,进行后续施工工况模拟,确保施工工艺的可行性。
工程质量把控,打造机施精品工程
钢结构工程焊缝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该工程中的钢结构节点复杂,加劲肋密集,其钢材等级高、构件对接矫正难度大,此外工程焊接作业多为高空、悬挑临边施工,焊接作业条件十分复杂,焊接时还需搭设焊接操作平台,而且焊缝质量等级要求高,主体结构均为I级焊缝,因此对焊工的焊接水平也提出极高的要求。针对该工程特点,项目团队按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和焊工资格考试,制定焊工持证上岗。根据现场焊接的主要结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焊接工艺以及降低焊接时应力集中的方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焊接质量技术交底,确定焊接顺序,并选用有类似经验的焊接工人施焊。采用扩大探伤范围的方法对现场高空焊接的焊缝进行检测,确保焊接质量。
机施集团始终坚持并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上海博物馆东馆的落成,将为上海建设文化项目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上海市市民提供一个优秀的公共服务平台。(姜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