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倾听花开的声音

余盛珂 郁锋 陈幸驰

初冬的阳光下,河水碧波荡漾,白墙黛瓦的村舍,错落有致,显得特别的整洁、宁静,散发出江南特有的乡间韵味。

一条林荫大道笔直地通往花博工地,眼前的这一切就犹如一幅田园画卷徐徐地向你展开。我们在想,当春天来临的时节,这里定会是一座座鲜花盛开的村庄。

在一个等待花开的季节,我们匆匆赶去崇明,赶往花博园工地,赶进一个姹紫嫣红的主题:“花开中国梦”。

逐梦,仿佛在四十多年前已经开始。

当发现花博会的选址在崇明大同时,上海建工安装集团老员工的心里就涌起了不息的波浪:四十多年前,他们曾经在这里投身“青工支农活动”。

“青工支农活动”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由“青工学农”渐变而来的。那是1969年底至1975年初,上海压缩机厂先后组织8批300多名青工到宝山、嘉定、川沙等县农村学农。1975年9月,在总结了上海压缩机厂、上海锅炉厂、酿造七厂的经验后,上海决定有计划地组织青年工人分期分批到农村,参加一段时期农业生产劳动。

上海安装的一部分青工们因此去到了崇明大同。

沪崇两地虽说只有一江之隔,但几乎很少有青工来过崇明岛,在渡轮上,他们看到了奔涌的长江潮,感受着青春的激荡。有青春的激荡,也有艰苦的磨练。尽管支农安排的都是一些轻微的农活,但对于从小就在大城市里长大的青工们来说,也算是重体力劳动了。更何况吃的是大灶,素多荤少,而有的又是住仓库,在地上铺上晒干的稻草,再在稻草上铺一张塑料布,以抵挡湿气和寒气,毕竟崇明的冬天要比市区至少冷3到4度。几个月的学农生涯,在人生旅途只是个短暂的瞬间,却在上海安装青工们的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尽的记忆。

诗人孟好转曾经是上海安装“青工支农”中的一员,他后来在回忆起这段难忘岁月中,写下了他的青春诗篇,其中有这么一行:“一路,浪花飞溅,让梦也生动起来……”逐梦在途,似乎有一种缘存乎其间,让四十多年后再来到大同的他不由感慨万千。

筑梦,真的在四十多年以后。

上海安装的建设者们来到了崇明岛,承担了花博园中复兴馆、世纪馆、竹藤馆三座永久场馆的水电风机电安装任务。

2020年10月,等到我们这支《上安报》采访团队走进花博会工地,偌大的花博园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全力赶工追回疫情期间所“落下”的工期,确保花博园既定的施工进度,向党和人民群众交出完美答卷,这是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建设者铿锵有力的誓言。

复兴馆顶部为尖角波浪形,正因为设计奇巧,因此施工难度大。项目部针对难题开展了技术攻关,最终,采用现场预制装配化安装工艺,将风管、水管等管道加工成夹角并组合成管段,沿波浪形状进行敷设,让人大开眼界……

世纪馆建成后将给人以一种“彩蝶扑牡丹”的意境。因此,该馆施工要求高,项目部充分做好超前筹划,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加大配备工程建设力量与机械设备,精兵强将齐上阵,展开了全力攻坚……

竹藤馆采用仿竹藤工程材料建设,施工工艺复杂,安装集团技术专家等深入一线,配合项目部通过结合BIM技术等,研究制订出新的安装工艺,使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

安装集团领导班子成员纷纷深入一线,围绕“回归花博本原、展现生态特色”的理念,运筹帷幄,身先士卒,与广大建设者一同奋战,一同攻关,一同解决工程建设遇到的难题。

安装集团技术专家和广大建设者努力发挥专业优势与后墙不倒的精神,统筹推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做到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建设,全力确保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优先。

其时,复兴馆、世纪馆、竹藤馆三座场馆的机电配合预埋施工已完成,新的建设领域和新的工作面正在全线展开。

一个通版以“迎难攻坚谱新篇,情怀融入花博园”为题的摄影报道,见证了上海安装建设者的新境界。

一个通版以“迎难攻坚谱新篇,情怀融入花博园”为题的摄影报道,凸显了在花博园场馆工程建设中“花开中国梦”的大情怀。

千亩花田、百花争艳、芬芳满园的景象,其实,已经早早地呈现于他们的心间。

时隔两个月,我们再次来到花博园工地采访,“一心、一轴、六馆、六园”的花博会总体规划布局已经形成,“花开中国梦”的气息分明已经变得浓郁起来,我们赶来倾听花开的声音。

花博园场馆工程弱电项目经理周凯荣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回忆起工程建设的点点滴滴,作为一名崇明本地人,他显得激动万分:在2003年入职时,他曾向领导主动请缨,希望今后能有机会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没曾想,多年后的今天,终于圆了自己的梦。

为了掌握工程最新进展情况,他建立了横线到边、竖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并巧妙借助微信群,以图片、文字形式,全天候为推进工程高质量建设“把脉支招”。每天晚上8点后,他分时段与各管理团队、施工班组召开网络会议,高效直观传递建设过程的各种信息,补齐了信息互动滞后、交流沟通匮乏、跟踪督办不及时的短板。当然,他还得经常把自己“钉”在工地上,关注每道关键工序,及时协调解决现场各类难题,实现施工质量与工程进度齐头并进。

去年11月,花博会酒店工程迎来弱电施工高峰,由于方案确定较晚,竣工日期步步紧逼,而受疫情影响,扩音、调音、灯光等设备一般进货周期至少需要三个月,如何确保各类设备按时进场成为了一桩火烧眉毛的急事。连续几天,他与工程公司相关部门逐一确认技术参数,整合各类资源,与国内各代理商签订承诺书,调取了150余台现有设备,并组织项目部同步开展深化图纸、部署劳动力等工作,坚持使工程建设朝着既定目标高效推进,顺利敷设了15万米管线、2万米线槽、40万米专线,安装调试了上千台设备。

亲历亲为是必须的,众志成城更是必须的。

项目工程师陈鹤鸣一人身兼了技术、生产、商务三职;安全员温兴博在崇明当地借了一间毛坯房,四处漏风,连门都没有,只为能够缩短通勤时间;施工员张泽宇、安冬从起初对CAD命令一窍不通,到现在深化设计全靠快捷键,对各种规范要求烂熟于胸……

花博园场馆工程及配套工程机电安装项目经理刘昊俊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他告诉我们:“开工伊始,业主就为项目定下了奋斗目标:花博园场馆工程要在2020年年底实现竣工目标。考虑到国际一流建设标准、机电安装绝对施工工期仅有100天、近二十家协调单位等各种因素,不少参建方都认为这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是,他这个硕士项目经理却带着坚定的信念出发了。

“不把遗留问题交给明天”,既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推进器:每天一大早赶往施工现场,风雨无阻。在一间间机房里,深入了解材料供应、工器具配置能否满足施工需求;在一座座设备前,仔细检查施工进度与安装质量;每天夜晚,不管是行走在星光下,还是沐浴在灯光里,不断咀嚼着方案中的重点难点,查阅资料,攻坚克难。在担任项目经理后,他自掏腰包,买了整整一大摞的工艺工法、经济造价、经验总结等方面的学习资料,分门别类地送给各专业施工员,也逼着自己每天睡觉前开展学习。凭着坚韧和好学,他带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团队,赶走了一只只拦路虎,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抢下了一个个节点。

竹藤馆轨道灯方钢吊架安装工艺极其复杂,共有角度、半径各不相同的14个弯头,总长达45米,高地落差为2.5米。既要考虑到竹藤馆3D打印模板的承载力,还要兼顾支架壁厚满足弯折的角度要求,他与团队成员集中讨论、分头采样,前后联系了8家钣金厂、钢结构厂、门窗厂,最终与迪士尼异形钢结构加工厂开展合作,采用定制加工、现场组装拼接的方式完成了支架安装工作,满足了观感和质量双重要求。

就在这个当口,他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儿宝贝,可工地现场安装的任务依旧艰巨,团队离不开他,再说,他正在抓紧时间整理着一套项目经理管理手记,将来可以作为礼物送给新晋项目经理,让企业的后起之秀少走弯路……

一切,为了“花开中国梦”。

听说,全国各省市的参展花卉正在翘首以待、整装待发,渴望早日在上海花博会的“岛屿上、乡村中、森林里”尽情开放。

当我们采访结束离开花博工地的时候,寒风阵阵,细雨纷纷,但是整个工地的建设者们仍然在奋力地拼搏,追赶时间。我们也曾想,在无数建设者们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我们似乎已经听见了,那姹紫嫣红、色彩斑斓的花开的声音……

2021-02-04 余盛珂 郁锋 陈幸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712.html 1 3 倾听花开的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