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聚焦“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日前,上海市建筑学会联手科协等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上海历史建筑文化与科技国际周”开幕式暨主题论坛。
今年的“上海历史建筑文化与科技国际周”于1月21日至1月27日开启“云展览”——“1949-2020上海优秀建筑”。该活动聚焦“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通过对城市的形态变迁与人民城市时代内涵的探讨,用建筑语言表达人民城市,展望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建筑发展,努力为新时期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为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贡献力量。
论坛上,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认为,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存有大量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当前,数字时代已经来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融合,建筑也不例外,正在迈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今天的活动聚焦“人民城市”建设以及“城市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建筑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期待各位专家围绕数字技术“赋能”建筑科技创新、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有机更新等方面,深入探讨、碰撞火花、启迪智慧,为上海建设“有温度的人民城市”和“国际数字之都”贡献更多的聪明才智。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所副所长、房检站站长李占鸿介绍了数字化新技术在历史建筑勘察检测中的应用,着重说明了作为历史建筑的“体检医生”,该如何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更好地保护老建筑,并使其保持可持续状态。他介绍了三种典型的数字化新技术:三维激光扫描“实景复制”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与物联网监测技术以及这些新数字技术在历史建筑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历史建筑的修复、损伤检测、变形监测。并以宋庆龄故居为例,介绍了在建筑运维管理中数字化技术及其中的模块如何对建筑进行布控与监测,从而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运营。
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沈晓明介绍了上海市武康路100弄文物建筑修缮纪实。作为完成了大量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建筑师,沈晓明将数字技术的运用贯穿了整个武康路100弄的修缮过程,从1918年建成,武康路100弄一直作为住宅,直到现代作为酒店进行开放,展现出上海的迷人魅力;在其中,明悦建筑以科技为手段达成了武康路100弄的完美修缮。全程图纸都由BIM导出,包括平面图、施工图、细节大样图等,BIM让图纸的交接变得更加直观与有效率,充分说明用数字技术来修缮文物的可实施性。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建筑解读人民城市的内涵,他表达了建筑作为一个大文化的概念,是一个社会议题,对社会来说,1949年以后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也需要被看到与保护。通过讲述1949-1978,1979-2008,2009-2019,2020-未来这四个时间段里中国政策的变化与交通枢纽的开放,体现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核心宗旨。通过对城市的形态变迁与人民城市时代内涵的探讨,用建筑语言表达人民城市,展望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建筑发展,努力为新时期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为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贡献力量。
复旦大学科学学院教授、类脑研究院副院长林伟从跨界的角度讨论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如何对智慧城市进行研发产生影响,从人工智能的产生、进化与核心“大数据挖掘”所产生的数据联系到智慧城市、建筑评估。用算法测算出城市的韧性与当下需求。随着机器学习框架的进步,其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也在不断进化;通过强化学习策略的应用来模拟城市的突发事件并提前做好预防与策略调控。用数字化实现城市美好发展。
在“以人为本,建筑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海松、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副总工程师谷志旺、GOA大象设计资深合伙总建筑师刘纲、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宋照青等围绕新时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就如何满足民生服务的“大文章”,让市民在城市生活工作中有更足的烟火气、更浓的生活味、更强的幸福感,对建筑设计、功能和实现手段进行了探讨。
(上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