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版

建筑艺术的时代影像

——第二届中国建筑摄影大赛作品品读

□管华鞍 徐裕根

第二届中国建筑摄影大赛以影像方式展示建筑行业的丰硕成果、建设者的风采;表现最美的中国建筑和最感人中国建筑人的瞬间。这次大赛充分反映了中国建筑业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建筑的行业特性,表现了建筑艺术的特质。

一、作品较好把握了中国建筑的时代特征

建筑行业是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最具亮点的一项事业,它撑起我们新时代中国崛起的脊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骨架,是民族文化传承、时代文明进步的标志。建筑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会的艺术,是民族的史诗,时代的缩影。无论是建筑本体作品还是表现建筑的摄影作品都必定表现一个时代的社会群体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征。建筑造型风格是这个时代社会群体文化的造物和结晶,所以建筑具有深深的时代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标记和特征,这是由这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决定的。特别是那些超级工程,记录了建筑发展最明显的时代印记,是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是支撑祖国昌盛的强硬的骨架,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压仓基石,是表达祖国文明人民幸福的标志。

中国建筑摄影大赛是建筑行业用摄影的表现形式,记录建筑事业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类文明中,一个个瞬间组合的过程,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展示。袁学进一等奖作品《通向冬奥(组照)》表现的是京张高铁的建设过程。京张高铁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是中国第一条采用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智能化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启了中国智能铁路新时代。高铁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而京张高铁树起中国高铁新标杆,这是时代大手笔。作品记录的是京张高铁建设的过程中的几许瞬间,却代表着时代的步伐和中国的智慧,体现的是时代的精神和中国的强盛。

伟大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伟大中国梦的需要,我们的建筑行业必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重要、最关键的事业来把握,这也是我们这次大赛所站在的一定高度。王金磊三等奖作品《城市与自然》有着强烈的时代节奏,城市是以建筑为载体,承载人类生存文明的聚集群,是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外在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这幅作品表现了城市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远处的天际线构成了城市浓郁的现代风格,而城市却被深蓝色的水面推到画面的上方,构图下三分之一的视觉中心暖白色的鸥群,把侧光中建筑群的天际线,置于到背景地位,而那横贯画面的鸥群翔集的起伏给作品带来了生命韵律。作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城市与自然的相融的关系,是一件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色作品。

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是中国建筑行业领先世界的时代大背景。倪树斌《“变形金刚”创出苏州地铁施工新速度》以“战疫”胜利,复工复产为背景,较好地表现了这个主题,画面上通过世界先进的盾构技术,将地铁建设的构件迅速准确高质量地定位完成。不断刷新全国乃至世界的建设速度,改写了世界的建筑质量水平。张应想《争分夺秒(组照)》是一组以摄影语言表现新时代建筑工人劳动精神的作品,作品较好地运用不同景别用西沉的夕阳点亮大桥建设工地上的灯火,钢蓝色的苍穹之下,建桥工人分秒必争地抢赶工期,为了保证大桥顺利合龙,为向祖国献上厚礼,他们忘我劳动着,暖色的光影映照着的面容和身影,传递出为新时代民族强盛而展现钢铁般的意志,是建设者的时代风貌,是建筑工人的中国精神。

二、作品突出反映了中国建筑的行业特性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那些国家重点工程,特别是超级工程是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的命脉,是国家赖以快速发展,支撑国家强盛,实现民族崛起腾飞的动能和加速器。建筑行业集功能性、民族性和先进性于一体,以工匠为行业基础。这次大赛的一个重点就是突出了这些特性。刘振军《峰间云起高速美》作品所反映的高速公路建设是我国建筑事业上的当代自豪与骄傲,是时代标志性工程。作品选择了在祖大地和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犹如音符之美的那段高速公路。在高天云海之下,在祖国的殷绿万山丛中。奏响那么优美的“歌唱祖国”。

邓红武《夜以继日》作品从感性认识上表现了中国建筑行业的特性。支撑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规模基本建设。作品选择了夜晚的建筑场景,无数的运载车灯照得作业现场灯火通明,这就是“基建狂魔”的表现符号。分析作品内涵我们不难理解:中国的建筑事业,正是因为“夜以继日”完成了对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助力作用。

在民族复兴的新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新征程,开创了中国建筑行业的黄金时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

樊豹声《大国工匠》 殷蓝的色调显得非常凝重,为作品奠下了冷冷的底色,隐隐约约的脚手架构成了画面的横竖暗暗的节奏,而画面上那道金黄墨绿琉璃瓦的中国檐,极具民族特性地布在作品的画面中央,彰显了作品的表现语言。在均衡的画面上,工人与屋檐构成一个具备了建筑行业的特性的“土”字。点明了作品深深的内涵。作者获得的瞬间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建筑工人一层层排列,往上运送建材,构成建设民族性建筑的大国工匠的群体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建筑的强烈民族性色彩,作品没有进入等级奖那是比较可惜的。

建筑的根本特性在于其功能作用。功能是建筑得以存在的根本依据和特殊性质,功能也是建筑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各国的建设者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展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光辉成就。当今,为了能够满足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与生活发展的需要,建筑功能及建筑形式设计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则应更为现代化、民族化、多样化、艺术化、生态化。

顾汉生三等奖《辰山之鱼》这是一件有建筑特点的作品,在高空鸟瞰,画面中突出了个性较强的建筑群,建筑与环境交融,从建筑的特殊个性来讲,是有表现张力的。朱德祥《天津西站》作品在突出建筑的功能性同时,也表现了建筑的现代性和艺术性。隋冬《万里独秀》是单体建筑从历史上战争防御攻势的功能性转变为建筑的历史标志性和建筑欣赏的艺术性。

一切建筑和建筑的历史皆是劳动者的杰作,无论是设计者还是建设者皆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主席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建筑的劳动者正是建筑行业内在的核心的特性。张宝二等奖《齐力断金》作品中的人物是一对建筑螺纹钢筋连接的工人夫妻,是反映他俩在劳动现场休息时的肖像作品。劳动现场、劳动工装衬出夫妻的劳动强度,穿着沾满铁锈的工作服,与环境相呼应,带有建筑工地的现场感。丈夫脸上的冷静和坚强的神情,透着冲破困难的力量,妻子腼腆的含笑,透着一种自信。厚厚的破旧手套,油渍斑斑护肩垫都证明了他们极大的劳动强度,但是他们的坚定和自信是中国建筑工人的素质和刚毅。作品较好地运用构成肖像的元素,明晰的主题:在最艰苦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建设筑筋骨。人物着装符合人物身份,环境交代有利突出主题,主体的神态表现出纯朴而坚韧的建筑工人性格和中国劳动者的形象。杨建正《云端美容师》作品非常好地揭示了劳动者和建筑与城市的内在关系。云端之间,劳动者装点着美丽的沪城。俯瞰世界之城尽在眼底,一湾大江穿城而过,千姿百态的建筑林立于浦江两岸,东方明珠立于画面中心熠熠闪亮。这个拍摄角度非常人所能获得,让作品尽显沪浦建筑辉煌的,无不出自劳动者之手。《工地午餐》作品表现建筑工人即使在艰苦困难的劳动条件下,也能克服困难,不畏艰辛工作。在工地上用午餐,劳动者忘我的这种精神,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伟大劳动精神。

三、作品力求表现出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质

艺术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建筑结构语言表现建筑的艺术特质,使建筑形象以象征性和形式美完成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这就使建筑形象具有了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建筑摄影是用平面的画面艺术表现立体的建筑外形艺术,是在建筑艺术表现形式之上的再创作。通过建筑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摄影艺术再表达的结合,实现建筑美和影像美的完美相融。第二届建筑摄影大赛所力争达到的艺术目标就是将建筑之美推向了一个更高层面的审美境界。

张元春的作品《工地之光》把建筑过程的摄影瞬间定格在影像画面上,作者用极为对称的构图追求强烈的形式美感。在摄影构图中,建筑被抽象和概括为相对相拥的两个少女,收纳着天地的精华,跨壑跃渊为人类铺设着民族复兴的金光大道。作品充满了摄影对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通过体验激发人们心灵感受和想象力产生的艺术。万海民作品《浦江两岸灯火辉煌》由建筑组成的世界大都市,抽象概括成为城市的外貌,每个单体建筑都尽情展示自己的独特外形,融入城市建筑群体中,变为其中的一个音符。那些高低起伏、形态各异构成的建筑群迸发出悠扬抒情的愉悦感,在人们的心中荡漾着美的“旋律”,奏响壮丽宏伟的交响乐。美丽的灯火揉动了每个音符旋律,陶冶和震撼人们的心灵,增添和传递时代的情感。

华家顺二等奖《建筑里的城市》作品表现对象是魔方般的建筑,体量上是一个建筑一座小城,建筑的形似金字塔,就像叠积木一层层叠加上去,扎实而沉重,蓝莹莹的色底,仿佛是冰晶小企鹅般的蓝精灵,踩着旋律的节奏翩翩起舞,笨拙得可爱。作品传达了建筑艺术体现在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之间。

建筑与环境相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这是实现建筑艺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强调建筑艺术的特质的同时,我们也强调摄影艺术的选择性和再创作性。在本届大赛中俞李峰《深秋的桥》和吴佩学《云廊建设者》作品将建筑与环境作为构图的创作意图,既突出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又体现了建筑艺术和摄影艺术的区别与统一,较好地表达了摄影艺术的选择性和再创作。作品选择了建筑的局部和环境的局部,并都选择了具有动感的斜线构图, 无论是建筑玻璃反照的蓝天白云,还是高速桥伴着橘红的植被墨绿的水,一切呈现可敬可亲,大有审美的愉悦感。

在这次摄影大赛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征稿方面还不够宽、作品反映行业不够全面、反映时代大情怀的作品不够分量、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好作品不多等问题,有待于今后不断改进。

“中国建筑摄影大赛”经过两届成功举办,犹如向社会展开了一帘壮美的建筑影像的画卷,展示和记录了中国建筑行业伟大成就,推出了一大批以表现建筑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及摄影家。第二届中国建筑摄影大赛评选虽然落下帷幕,但我们殷切希望“中国建筑摄影大赛”办成中国建筑事业的一季知名品牌而名扬中国建筑业和摄影界!

2021-02-22 ——第二届中国建筑摄影大赛作品品读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1839.html 1 3 建筑艺术的时代影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