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2月22日消息,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涉及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对此,《指导意见》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绿色技术、法律法规政策等6方面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了部署安排。其中,《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这一重点工作任务也成为了建筑业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灰色”到“绿色”的嬗变
长期以来,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建筑、道路、广场以及各种管道线路等,被统称为“灰色基础设施”。这是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存在着建造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破坏自然景观等弊端,在为人们提供市政基础服务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各种负面影响。
相比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指导意见》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绿色”方向: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空港;相关空间性规划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开发强度,鼓励城市留白增绿;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涉及建设领域方方面面的“绿色化”将成为未来我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向。
“绿色”不是选择,而是必须
早在2016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确定为17项主要发展目标之一。随后,我国在《巴黎协定》中作出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工作的庄严承诺,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建设更多绿色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
专家预计,未来二三十年间,中国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有巨大的需求,必将成为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实践的热点地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所长栾博分析,中国具有适合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四大因素:
第一,中国生态环境危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从全国来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严峻,这也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第二,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理念已上升到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绿色基础设施是支撑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以往国家依托投入工程基础建设带动经济,未来国家将大力投入生态环境修复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第四,不断推进的新型城镇化需求。我国2019年城镇化率达到60.6%,未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从以往的规模扩大转向质量提升。存量优化的提质增效中,基于自然的修复和建设必然是核心内容。
“绿色化”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要求现代基础设施要达到“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要求。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夏晖认为,我们目前还存在较大差距,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支持政策仍不健全,基础设施绿色化评价标准空缺,没有统一标准衡量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融合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空间的占用问题仍比较突出,施工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固废排放管理仍不到位,对生物栖息地的干扰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予以解决。
一是应当制定基础设施绿色化准入标准。依据资源环境空间分布特点,明确基础设施选址选线的准入、监管等绿色化要求。按照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不同类别,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制定绿色评价标准。
二是应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绿色化更新换代。例如,加快淘汰高污染排放生产工艺和设备提标改造等。依托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技术成果与用户的桥梁,让先进的科技成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进程。
三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的绿色化水平。例如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施工扬尘污染问题,推广绿色施工模式。对于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设施,对建设和运行全过程开展绿色评价。超前布局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基础工程、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5G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此外,结合推进绿色城镇化,应重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多侧重于污染防治,市政基础设施与当地自然环境、景观协调性的融入普遍不足,生态保护修复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发挥也不够。对此,王夏晖建议可以以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为切入点,按照目前国际上推行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思路,鼓励各地开展生态景观、绿地系统、生态廊道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提升,拓展公众休憩空间,提高生活品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城乡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通过生态基础设施联通城乡,链接被切断的生态廊道。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