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公路46万公里左右,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左右……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勾勒了未来15年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和实现路径。
根据《规划纲要》,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新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
《规划纲要》为构建完善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制定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不含国际陆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邮路里程)。其中,高速铁路7万公里(含部分城际铁路),普速铁路13万公里(含部分市域铁路),铁路合计20万公里左右;国家高速公路网16万公里左右,普通国道网30万公里左右,公路合计46万公里左右。此外,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左右,沿海主要港口27个,内河主要港口36个,民用运输机场400个左右,邮政快递枢纽80个左右。
为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规划纲要》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3类: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北部湾和关中平原8个地区作为组群,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兰西、宁夏沿黄、拉萨和喀什9个地区作为组团。按照极、组群、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强度,打造由主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29万公里左右,其中国家高速铁路5.6万公里、普速铁路7.1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6.1万公里、普通国道7.2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
同时,还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及枢纽港站“三位一体”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其中包括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加快建设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80个左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本报综合报道)